
庙会是一种融宗教评论经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事性活动。泰山庙会的缘起与泰山崇拜和道教在泰山的兴盛有关。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认道家创始人老子为祖宗,道教活动兴盛。泰山脚下有座道观名曰“岱岳观”,传为黄帝时始建(李谔《瑶池记》),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多次遣道士致祭。而岱岳观斋醮活动不断,善男信女云集,由此逐渐形成了泰山庙会。但此时泰山庙会尚无定制,庙会的规模不大。到了宋代,把庆贺东岳大帝的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作为泰山庙会的主要内容,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定东岳大帝的生日为三月二十八日,庙会的地点也由唐代时的岱岳观一带改为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的地方)了。宋代的泰山庙会,从以宋代为背井离乡景的《水浒传》中的有关摆写可窥一斑:如泰山庙会影响甚远,陕西、山西的客官都不顾路途遥远前来赶会;而且香客众多,商业兴隆,庙会期间打擂等竞技活动尤其引人注目。
进入明代,泰山庙会除庆贺东岳大帝的诞辰外,又增加了庆贺碧霞元君的诞辰活动。碧霞元君入主泰山庙会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传说碧霞元君的诞辰是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的诞进间(三月二十八日)相近,在不改变泰山庙会期时间的情况下,即可把庆贺碧霞元君的诞辰活动纳入进来;更重要的则是社会原因,因为明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极大,且超过了东岳大帝,为了吸引更多的香客,吸引更多的赶会者,亦需要把碧霞元君招出来。民国年间,社会动荡,时局不稳,泰山上下驻军甚多,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东岳庙(岱庙)成了大市场。相对来说,千途年历史的泰山庙会,此时显得十分萧条。泰城解放以后,泰山庙会一度被不定期的物资交流会所取代。“文革”期间,连物资交流会也取消了。改革开放后,1986年至1994年泰山庙会一度恢复,庙会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物资交易、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
2001年,为“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东岳庙会于4月19日至28日在红门路、岱庙、泰山文化广场、林校广场举办,该届庙会有如下特点:
①开幕式隆重热烈,富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开幕式上进行了五岳风情、相声、武术表演。山东电视台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利用华东电视协作网,在华东各市电视台揪出了庙会活动的消息或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同期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和强有力的宣传声势。
②商品交易成果显著。本届庙会共设摊位1216个,其中固定摊位192个,展厅、门市部200个,零散摊位810个。吉利汽车集团、红领服饰有限公司、享冠饮料有限公司、山东天福集团等14家企业进入了庙会。庙会经营商品有汽车、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布匹成衣、工艺品、字画奇石、根雕、保健品、冷饮、旅游纪念品等1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庙会期间参与交易的人数达60万人次,总交易额1200万元。
③文体表演丰富多彩。庙会期间,共有16家文艺团体参加了开幕式及演出。演出内容包括民间锣鼓、秧歌、马戏、杂技、戏曲、曲艺、歌舞等形式。其中,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及商河、泰安影视艺术学校都选派了曾在国内、国际获得大半的精品节目参加了开幕式及展演。来自省内外的5个武术团体、4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武术擂台赛。一些国内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也参加了开幕式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