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掌故系列之四】“宁死不屈树”随风诉“衷肠”
发布日期:2011-03-23 09:05 浏览次数:

  在岱庙配天门后面的阁老池北侧路东,有一株枯死的古柏,躯体按照顺时针方向扭转,纹理质感细腻,盘旋而上,尤为奇特。传说它是一位古代忠臣的化身,也有人说它是一棵有灵气和骨气的树。这棵古柏被列入了岱庙八景之一,得名“宁死不屈树”。

  位置和形状 古柏两大怪
  从岱庙南门沿着中轴线向北走,穿过配天门后,就可以见到这棵“宁死不屈树”了。在岱庙众多郁郁葱葱的古树中,这棵“宁死不屈树”格外显眼,它矗立在阁老池北侧路东,树根深埋在中轴线的青石板下,树干整体呈现焦黑色,主干以顺时针方向扭转,木质纹理层次清晰,几个树杈伸向天空。这棵树有两大怪,首先是所处位置很特别,其次是外观形状很奇怪。岱庙里有300 多棵古树,只有天贶殿前的“孤衷柏”和这棵枯死的古柏在岱庙中轴线上。我国北方的古建筑群落一向都是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在中轴线上有这么一棵独特的树是很特别的。此树外形扭曲、颜色黢黑,更显奇特,几乎每个来岱庙的游客都会被它吸引。很多游客都很好奇,有的还专门来这边问,多数都是关于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死了之类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棵树有灵气,甭管知不知道典故,都会上去摸一摸,所以凡是能用手够得着的地方都已经被抚摸得很光滑了。

  刚正不阿身 传说故事多
  凭借特殊的生长位置和不凡的外形,这棵枯死的古柏拥有了极高的人气,后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造了好几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在这些典故中就包括它名字的由来。相传在岱庙建设之初,工匠们发现在中轴线上恰好生长着两棵柏树,对于风水一向非常讲究的古人将此事汇报给皇帝,皇帝钦定了其中一棵留在中轴线上,那棵树后来被命名为“孤衷柏”。
  对于另一棵古柏树,也就是枯死的这棵,群臣商议将它移往别处。当时此树已经颇有灵性,得知要将它移往别处的时候,觉得是对其自身的侮辱,自行扭动枝干将自己旋转出中轴线。由于在扭动的时候树根断裂,古柏命不长久,后来便枯死在中轴线偏东的位置上了。皇帝听说此事,为此树的精神所震撼,决定仍将其安置在现有位置,并称赞此树“宁死不屈”。除了这个典故,关于古树的另一个传说也流传了下来。相传泰安地方上有一位耿直的谏臣,在陪同皇帝封禅泰山时,发现太过铺张浪费,便在岱庙阁老池处向皇帝进谏,激怒了天子。虽然有群臣的求情,但因他耿直不阿,拒不谢罪,最后被斩首。这名大臣死后,魂魄就幻化成古柏,立于岱庙中轴线上,向泰山神申冤告状。古柏树的树干上有一个看起来很像眼睛的疤痕,老百姓都认为是这名大臣“死不瞑目”的象征。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的神树还是刚正不阿大臣的化身,都是后人为了丰富岱庙的文化传说杜撰出来的。人们借助这棵古树,表达了对自身对品德和思想境界的追求。

  纹理奇特源自材质 侧柏极易随风变形
  尽管古柏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是抛开这些神话色彩,我们仍想知道古柏树究竟何时枯死,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岱庙北街有个83岁的老太太,几乎每隔一天就会来岱庙逛逛,在这个树前站一站,摸一摸树的纹理。每个老泰安人都能说得出这棵树的一两个典故来,但是那都是些神话传说。老导游员陈利燕称这棵柏树属于侧柏,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自古以来就常栽植于寺庙、陵墓和庭园中。如在北京天坛,大片的侧柏和桧柏与皇穹宇、青砖石路形成强烈的烘托,能充分突出主体建筑。侧柏耐旱,也是常见的庭园绿化树种,由于抗风力弱,极易随风变形,而此树种极易长成这种形状。加上这种树极易分泌油脂,此油脂能够保证树干长年不腐,所以此树可以多年保持“死而不腐”的形态。古代很多达官贵人还喜欢用这种树来做棺木,希望能长久保存。侧柏能营造出肃静清幽的气氛,无论是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色彩,侧柏都能与之相互呼应,表达了“大地与天通灵”的主题。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