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马湾明清时曾是重要驿站
发布日期:2014-07-02 09:47 浏览次数:

  岱岳区化马湾乡原名“换马湾”。化马湾村西自古有一湾清水,明清时官府在此设驿站,建有马房养马,来往差人在此换马,因此得名“换马湾”,后演化成化马湾。化马湾乡在古代运输中有重要地位,据说是古代北京通往南京的必经之路。此地历史文化深厚,有商周时代“燕语城”遗址,和很多动人传说。

  曾是明清换马驿站 饮马处至今可寻

  化马湾村西的大水湾与“化马湾”地名的由来关系密切。春季水湾里水量不大,水面满是干枯荷叶。紧挨着水湾的村庄建有一排新房,虽已难寻当年古驿站的风貌,仍能想象当年几十上百匹骏马在岸边喝水的壮观景象。

  以前水湾规模更大,丰水期十分壮观。近代人为造田使水湾越来越小,但水质仍然很好,附近村民常年靠种藕为生。这里产的藕清脆白嫩,价格是普通藕的三倍还多。

  因地理位置重要,马匹饮水方便,官府在明清时期在此设立驿站,建房、养马。驿站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信息的传递任务。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官差在此换人换马,接力传递,也供来往官员途中食宿。当地人称此地为“换马湾”。附近还有地名“官路村”,说明驿站和官路在当时影响很大。

  因交通便利,化马湾古时贸易和人口往来相当发达,有些还传承下来。远近闻名的“化马湾大集”是泰安历史最古老的大集之一,至今农历逢四、九赶集。白石岭道庙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六月初一两天有庙会,来此祈福的民众不下万人。

  位于“九省驿道” 乾隆时设界碑

  化马湾乡南部有望饭岭,也叫忘饭岭,是九省驿道所经。相传有一官员赶路时在此休息,把饭包和信件忘在路上,走到化马湾村北时想起来,赶紧回来找。一路上不断翘首遥望,因此得名望饭岭。

  望饭岭有一处创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曾赐双龙镶边“万岁牌匾”一面。光绪年间抗倭英雄左宝贵路过此寺时将两杆“御旗”交寺珍藏。斯门前还有三抱粗的古槐。寺院和两件镇寺之宝都毁于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的破坏,如今的望饭岭清真寺是一座新建筑。

  清镇寺门前有一通古界碑,正面写“新泰县西界”五个大字,大字右侧写“西至府城(指泰安)八十里,东至县城(指新泰)八十五里。”左侧写“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碑角有敲碎的新茬,不知被谁破坏。不远处有现代公路牌“新泰界”,古今地界标志相互呼应。

  界碑前有一条旧公路今称作“老泰新公路”,是从清代官修大道的基础上修建的。此地不仅是泰安和新泰一线的中心,也是济南通临沂一线的中心,还是古时北京通南京官道的中心,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因附近修了新公路,这条昔日的官修大道如今堆满柴草沙土,几乎废弃。

  燕语城遗址 叫停砖窑取土

  化马湾乡历史文化非常古老,在城前村有“燕语城”古遗址,是商周至汉代遗址。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是康王的城池,康王能听懂燕子的话,常与燕子言语,城里也有不少人能说几句燕语,因此叫“燕语城”。

  此处原有长三百米,宽二百四十米,厚达10米的土台遗址,后来有人取土建窑烧砖。现在看到的遗址只剩断成几段的土堆,和散落遍地的是古代砖瓦碎片。

  在“燕语城”有一眼汉代古井,井口用水泥石条保护起来。搬开石条,看到井深十几米,已干涸。井口至井底砌砖,有些砖上还刻有看不懂的花纹。这都是汉代古砖,这井是2002年才发现的,当时天气大旱井水抽取不尽,不知为何现在干涸了。

  在土堆一个断面上,堆积着厚厚的陶器碎片,随便一翻,就找到一些布纹瓦片,看起来像水缸沿的陶片还有两个像容器底座的陶片。

  这里战国至汉代堆积层厚3-5米,有大量汉代陶片。春秋层0.5-1米,春秋以前层4-5米。1982年还发现春秋时期墓葬一个,随葬品有鼎和壶等青铜器。

  为保护遗址,化马湾乡政府已叫停在此取土的砖窑。附近取土人的临时房屋已没人居住。

  “泥马渡康王”传说

  在化马湾当地有“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多达四五个版本,故事各不相同。大多把康王塑造成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形象,他隐居化马湾一带,当朝皇帝怕他造反,起兵讨伐。

  有的说康王养着一群大蜂,一敲锣就出来保护他。他三个女儿好奇,敲了三次,大蜂感觉被戏耍。官兵真来时,再敲锣大蜂不出来。康王的大女儿捏了一匹泥马让康王逃命,嘱咐他马能涉水但不能饮水。康王逃一水湾时见马大汗淋漓,让它喝水,结果马化成泥,成了化马湾。康王被取首级(新泰东有割头城)。

  还有说康王骑马逃跑走到化马湾时,后面追兵骑的马都化作烂泥,康王得救,隐居在当地,教百姓种植果树。王母娘娘路过,看到这里满山遍野的果实丰收,认为康王有功,把他招到天上做了神仙。至今化马湾地区樱桃、板栗、柿子种植广泛,镇政府正在筹备2013年首届樱桃采摘节。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