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
发布日期:2017-02-13 14:57 浏览次数:

 

 

   

左丘明(约公元前540年~前452年)

   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春秋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著有《左传》、《国语》,前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者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孔子视左丘明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左丘明病世后,人们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左丘明为齐侯姜尚支孙,世居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后为避祸,徙居楚国。其祖父倚相为楚国左史,知识渊博, 刚正不阿,直言善谏,被楚国誉为良吏国宝。《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左史倚相趋过,楚灵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语·楚语》载:赵简子问楚宝,楚王孙围答以:“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有左史倚相……命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悦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左丘明在祖父的熏陶教诲下,养成了广求博学、长于思索,慎言谨行,襟怀坦白的品行。

   公元前506年,周率诸侯伐楚。楚军大败,昭王出逃,国大乱。倚相为保护典籍,囊所籍,携子孙,举家离楚,辗转入鲁,定居于肥邑都君庄(即今衡鱼村)。为使子子孙孙不忘故土与先人,遂以营丘之地名为姓,曰丘。

   不久,倚相为将其所藏典籍得到妥善保存,流传后世,遂将《楚史记》等转交鲁国。其子丘成也因通晓史事,出任鲁国太史。后丘明袭父职。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现存于孔府档案馆的《左传精舍志·荐圣图》载:“赵师圣云: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将召三桓议之,乃谓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圣人欤,夫圣人在政,过者离位焉。君虽欲谋,其将弗合乎? ’鲁侯曰:‘吾子奚已知之? ’左丘明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为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与逃于重丘之下;羊相与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 周人之谋失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馐也。’于是,鲁侯遂不与三桓谋,即召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入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其为表里。”

   《汉书·古今人表》列左丘明为“上中仁人”,名齐孟子。丘姓一族亦以左丘明为荣,尊其为始祖。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之佚载:“丘氏,鲁左丘明之后。”宋丘氏名人丘雍亲自参与的《广韵·十八·尤·丘》条注引《风俗通义》载:丘“鲁左丘明之后,有河南、吴兴二望。”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得吴兴丘迟碑,言迟丘明后。”宋章渊《稿简赘笔》亦云:“吴兴丘墓一村之人皆丘姓,有大碑列其族党,称太史丘明之后。”丘迟乃梁权江太守,太中大夫丘灵鞠之子,历任太学博士、大司马行参军、西中郎参军、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骠骑主簿、散骑侍郎、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职。《劝进梁王》《殊礼》皆出自丘迟手。父子均为鸿儒,梁之重臣。今丘明七十七代孙丘德印供奉的神折子,亦奉左丘明为始祖。

   《山东通史·先秦卷》在论及左丘明的姓名时称:“有的说他姓左,名丘明;有的说他姓左丘,名明;还有的说左是官名,姓丘,名明。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太史就是左史。丘明曾任鲁太史,故人们便以左氏代称,又称他为左丘明了。”根据以上史料和事实,2000年9月首届“左丘明文化研讨会”认定: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其官职的简称。左丘明确为丘(邱)氏一族的祖先。

   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这就是史称的《左传》、《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治《春秋》,上记隐,下至京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文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二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之人人异端,各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艺文志》载:“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是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要其意,以失其事,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为研究春秋以及此前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也为研究孔子,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在经学史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春秋》而著称。它不但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的历史,而且叙事远比《春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左传之武略》载:“《春秋左氏传》一书,实古今兵学之大宗,韬钤得失之左券也。”清周大璋《左传翼凡·例二》曰:“左氏文字,为百家之祖。国策、史汉,韩、柳、欧、苏,无不摹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遂卓然自成一家言。欲读古文而不精求于《左氏》,是溯流忘其源也。”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辞官还乡。还乡时,他除带回大量史料外还带回银杏一株、桑苗一捆,决意耕读传家。他亲手植下银杏,开垦了桑园,忙时桑稼,闲时教书著述。与此同时,他的眼疾也越来越重,不久即双目失明。这对于生来即于史籍为伴的左丘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绝望,拒论史实。但很快理智即战胜了忧伤,强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将其所集整理出来献给后人。于是,他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载:“孔子因鲁史记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双纂异同为《国语》。”

   《国语》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述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约前967-453)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国语》一书主要记录了自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国语》和《左传》以不同形式记录了大体同时期的史事。相互之间有详略同异,二者有不少可以互相参证的地方。所以后来的学者有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在这里可东向齐都,南顾鲁城,表达了左丘明的齐鲁情缘。

   有关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魏书·地形志》。言:“东平郡领县七:无盐、范、须昌、寿张、平陆、富城(汉晋属。有富城、卞城、武强城、左丘明冢)刚。”富城遗址位于肥城市王庄镇,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庄、桃园、石横、湖屯等乡镇。《汉书人表考》也载:左丘明“葬泰安肥城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宋王去非诗《题左丘明墓》也准确说明了其位置。诗中说:“寺压古坟阙已摧,坟前古树已凋衰。未能迁寺还封树, 每到都君一泪垂。”清俞正燮在《左丘明墓考》中,更依据《水经注》、《魏书》、《通志》、《元和郡县志》、《天顺一统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东平、峄(山)、曹(县)说,认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审矣!”。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汉平帝时(1-6) ,《左传》初立学宫。东汉建武年间(25-56) ,《左传》复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载:陛下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传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唐贞观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左丘明后裔为此植槐纪念,称“谢唐槐”。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左传精舍”并立碑详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亦诗赞左丘明曰:“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明洪武四年 (1371年)肥城知县丘明后裔丘思齐重修“左传精舍” 。 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崇祯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检敕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与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孙丘云特辑订《左传精舍志》。《左传精舍志》设遗像志、本传志、祠墓志、艺文志、谱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辑本现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馆。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丘行键与六十九代孙丘玉洁捐资七千余两重修县学宫、痒门,咸丰皇帝书赠“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袭封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代孙孔广启题赠“承先卫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丘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丘均加“邑”部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字均改写为“邱”。民初,丘氏后人闽杭清举人丘荷、台湾清进士丘逢甲认为雍正所为不公,呼吁去“邑”复“丘”,还祖先本来姓字。丘氏族人闻者纷纷响应,恢复了“丘”姓,而未闻者则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与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后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礼部重新确认丘明之谪孙为世袭奉祀生,并赐祭田18亩。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