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移民实现从居无定所到步入城镇化的跨越蝶变
发布日期:2019-10-08 09:52 浏览次数:

秋日的东平湖湿地,40余公里绿意绵延,连片的新建社区,上演着东平移民的美好生活。

70多年前,东平湖成为黄河和汶河的自然滞洪区,生活在库区的群众几乎年年遭受水患。那时,他们以“随河船”为家,生活在一方水泊。有田种、有家住,是他们最大的愿景。

如今,随着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的推进,东平移民实现了从居无定所到步入城镇化的跨越蝶变,不仅住上楼房,家门口还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东平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阔答卷。

 

与水患作斗争

是移民凝固的记忆

在老湖镇水浒社区,有一处已经建设完成的东平移民乡村记忆馆。这里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生动地呈现了库区移民从居无定所的水上生活到搬进新社区、过上新生活的历史变迁。人们纷纷驻足,在一件件老物件中感受曾经的岁月,珍惜现在的生活。

老湖镇老湖村是典型的无地移民村,“寸地无有”是村支部书记王兆华对这个村庄的解释。老湖村现有村民500多人,最初,这些村民都来自“水河公社”,一个从名字就能触摸到当时生产生活情景的地方。

老湖村村民全部靠打鱼为生,最初大家随河划船而行,哪里资源丰富,就在哪暂时定居。1947年,由于黄河回归山东故道,东平湖成为黄河和汶河的自然滞洪区,生活在库区的群众几乎年年遭受水患。村民大部分无地,即使有也只有一二分的湖中地。遇上大水,庄稼被淹没,村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根治黄河水患,确保库区周边和黄河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58年国务院决定修建东平湖水库。东平湖水60年一干的情况自水库建成后变为历史。1975年,东平县划地建设老湖村,移民从湖中逐渐搬到岸上,但是也面临着无地少地的情形。

东平县作为全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除了有库区,境内还有滩区、山区、老区,属于“四区”叠加。黄河在东平县境内全长32公里,滩区大部分位于黄河东岸,涉及戴庙镇、银山镇、斑鸠店镇、旧县乡的70个行政村6.82万人。由于长期受黄河水的威胁,滩区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

耿山口村是典型的黄河滩区,1998年黄河发大水,村里每户出一名劳力抗洪。洪水最多还有一米就冲出堤坝,下面的庄稼岌岌可危。

由于水患严重,村民为了居住安全,都喜欢将房屋建设得高高的,形成了一个个村台,村民们还要挑水吃。而到了冬天,路途陡而湿滑,仅喝水一项就难住大家。垫土垫石筑高台,一家比一家高。很多村民一辈子能盖7次房子,为的就是别让大水困住。

 

上楼安居

迁入生态宜居新家园

2018年11月9日,第四届口述历史项目展上,百家·春秋口述历史计划优秀纪录短片奖导演、东平县旧县乡陈山口村的21岁男孩郭亦辰,现场为大家讲述自己拍摄老家变迁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感动和成长。

21分钟的口述历史,数个小人物的不平凡故事,郭亦辰用镜头记录下时代浪潮下的陈山口,如何从饱受水患灾害搬迁进移民新家园的岁月。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呼吁当代大学生莫忘家族历史,记住自己的根。

为了彻底改变滩区、库区、山区、老区的落后面貌,2015年以来,东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10个乡镇、96个村、7.1万人。经过争取,陈山口村抓住机遇,成功列入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试点二期工程,每人按2.5万元进行扶持,建设新家园。新社区2017年年底竣工,陈山口村民全部在春节前搬进新房,度过了有史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新年。都是抓阄选的房,很多街坊邻居不知道各自住哪里,村党支部登记好楼栋和单元后做成表格方便大家查找。除夕夜,挨家挨户拜年时间太长,大家就在广场上集合,共同庆祝新年。

红黄相间,高端洋气,这是初见耿山口社区的印象。进入社区后,会发现其中的规划设计十分现代化,比如即使只有6层的小高层也设置了电梯,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上下楼。

东平县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和建设安置区,高标准规划设计,严把工程质量“生命线”,努力打造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群众优评的“三优”工程。三个社区全部选址在全国重点镇——银山镇驻地,位于银山实验学校、银山工业园、扶贫产业园区三区叠加的黄金地带,既节省社区配套成本,又方便群众就业就学,让滩区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社区方案编制、图纸均由甲级资质单位设计,高标准配套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高层次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功能。同时,在房屋结构、户型面积等方面,充分征求和吸纳群众意见,设计了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等群众满意的三种主要户型,耿山口社区还设计了130平方米的大户型,满足人口较多家庭的需求。

村民邵玉峰家有5口人,迁建新社区时他就选择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住上楼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原先的房子是2000年建设的砖瓦房,就在黄河边,每晚听着黄河水声入睡,一到夏天下大雨时就格外紧张,而最近的村民家距黄河只有50多米。”邵玉峰一家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住得安心,日子也过得舒心。

截至目前,移民避险解困工程14个社区已完成回迁入住8个,7212户、28677人搬进生态宜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新型移民社区;其余6个社区正在完善社区配套建设,组织群众分房,确保2019年底全部实现回迁。滩区脱贫迁建工程一、二期试点3个社区完成搬迁入住,三期工程5个社区全部主体完工,首批2个社区完成搬迁入住,其余3个社区正在进行分户验收。

 

楼下乐业

家门口告别深度贫困

现在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社区里有无纺布加工和服装加工项目,中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年轻人想多挣钱就出去打工,生活质量都提高了。

为了让移民在新家园过上好日子,东平移民搬迁坚持“挪旧窝”与“创新业”并举,搬迁与致富同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解决群众搬迁新居的后顾之忧,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三大工程”的实施,均按照“两区共建”即“社区加园区”的模式推进,每个社区附近建设1个配套特色产业园,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另外,搬迁群众的土地资源,统一流转经营,发展绿色蔬菜、生态养殖、林果花卉、休闲采摘等特色项目,搬迁户在获得土地租金、年底分红的同时,还可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社区配套商服产业也能安置部分留守劳动力就业。

位于老湖镇的水浒影视城外,常常接待一些研学团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曾经的科举考试,与水浒人物面对面,踢一场地道的蹴鞠。水浒影视城系省级影视特色小镇,每年都有众多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完成。老湖镇充分发挥这一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以影视产业为核心,大力拓展商贸、餐饮、影视制作、创意文化等各类上下游关联产业,各业态融合发展态势渐趋成形。附近王台社区的唐先平、孙邦同都参演过新版《水浒传》等戏目。今年70岁的展长春更是个老演员,他演过路人、大臣、茶客等角色,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附近村民从事群演、置景和场务等工作,成为群众就业的重要方式,每天收入100多元。临城村通过场地租赁、提供组织服务等方式也增加了集体收益。

“社区+园区”的模式,还给一部分留守女性提供了工作机会。在老湖镇水利扶贫产业园青岛即发集团华山针织项目厂区。

欣欣向荣、硕果飘香,各类特色产业勃勃生机,移民社区建设惠及长远,东平移民全面进入城镇化,一段新的历程全面开启。70多年的努力,换得跨越蝶变,80万东平儿女将以水的韧性、水的善良和水的聪慧,描绘出更美更好更灿烂的明天。

来源:中华泰山网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