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发布日期:2020-12-01 09:03 浏览次数: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岱岳区文化礼堂入口,16个火红的大字熠熠生辉,引人驻足。

悠悠汶河水,脉脉惠民情。文化惠民,犹如涓涓汶河水,浸润岱岳人民的心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内涵、激发城市活力的无形力量。一场场送戏下乡,一个个文化大赛,一座座文化阵地,一幕幕文化新现象,岱岳人自觉地承担、努力地弘扬、不懈地传播,让文化惠民悦民化民,让城市充满了质感和温度。

今年以来,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根本目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软硬”环境并驾齐驱,构筑“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区群众文化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文化为民有抓手 群众文化活动全面铺开

群众文化满意度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非一事即成,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村一年一场戏”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最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为此,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其作为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

11月20日上午,岱岳艺术团送戏下乡演出正在道朗镇北张村“老葛戏台”精彩上演。家住道朗镇大王村的薛秀玲与同村的4位“老伙计”,蹬着自行车,早早地来到大舞台前坐好,等着节目开演。“特别喜欢看,自己村看完了,就跟着 ‘老葛那伙儿’去附近的村子看。‘老葛那伙儿’的演出不仅演出质量高,节目丰富,而且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看节目不止开心,还学到不少知识呢。这个月,我跟着他们转了三场了。”薛秀玲说。

“上管一把手,下管鸡鸭狗,家里一个老头他也管,家里钥匙他都有……”随着一段幽默的开场白,岱岳艺术团的副团长杨洪运登台为北张村百姓带来了一段小品《卖鱼》。小品《卖鱼》以一种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食材的小事为切入口,去宣传弘扬诚信的重要性,让大家在开怀大笑的同时,认识到诚信处处在,时时做个诚信人的道理。该节目曾荣膺山东省优秀剧目一等奖,杨洪运本人也荣获山东省群众文化文艺汇演一等奖。

像薛秀玲这样跟着艺术团“跑”好几个村子的观众不在少数。说到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杨洪运看来,是因为艺术团所有的节目都围绕实际生活和最新政策展开,非常接地气,所有节目都是剧团自编自演,通过戏曲、小品、歌舞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群众在观看时都可以找到一种共鸣。

岱岳区创新运行模式,确保演出效果,采取双轮驱动的形式,由岱岳艺术团与镇街庄户剧团共同送戏、互补提高。在安排岱岳艺术团年送戏200场的基础上,该区从各镇街择优选取11家庄户剧团,分配给他们演出指标,再按照各庄户剧团的规模和实力具体分配下乡指标。演出过程中, 区里根据各镇街活动进度安排,采取电话采访、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督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召开专题会议,由剧团汇报演出情况,区局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演出中,为增强演出的互动性,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要求送戏下乡至少要有2—3个当地群众的节目参与,群众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成为演出的主角,庄户剧团的演出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文化设施“布点”广 “软硬”环境齐并驾

岱岳区坚持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目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软硬”环境并驾齐驱,构筑“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群众文化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区11个镇街综合文化站、471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硬件建设全部达标,能够结合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甚至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宽敞明亮的美术展厅、功能齐全的活动室、优雅肃静的舞蹈排练厅……在岱岳区文化馆,面向基层、贴近百姓、服务大众,已成为岱岳区一道以文化民、文化惠民的靓丽风景线。声乐、舞蹈、书画、器乐等这些贯穿全年的艺术门类培训更是让全区群众受益匪浅,好评如潮。岱岳区图书馆新馆位于岱岳区龙居苑B座一楼。馆内配备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自助盘点机、云屏数字借阅机、综合导航检索平台等设备,现有藏书22大类,11248种,共32454册。岱岳区文化馆、岱岳区图书馆业已成为全区群众享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正因为这些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不断完善,基层群众对文化及文化活动的认识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看客”,逐渐转变为“我要参与、我要展示”。

“政府搭建大舞台,群众搭建小舞台;文化带头人引领新风尚,文艺骨干紧跟上;把话筒交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群众真正成为繁荣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角。” 郭正勇说。郭正勇是粥店街道文化站站长,自我市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作为有着10年基层文化站工作经验的站长,带领演出队伍扎根服务在辖区的各社区(村),完成各类文体活动350场,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20场,放映公益电影350场,培训文化带头人4期,开展广场舞等艺术培训12期。

朱家洼村与乐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对原有知青楼进行修复,深入挖掘知青文化,高标准建立知青博物馆、乡村书社,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特别是2019年底,新文化馆、图书馆迁入新址,打破了岱岳新城区没有“两馆”的历史。

在泰城西部,随着硬件设施的提升,天平街道岩庄社区的居民不仅搬进了新居,精神文化生活也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前,我们这里就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文化活动基本为零。2015年搬入新居后,随着村改居的完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建设了图书室、书画室、舞蹈室,居民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岩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桂玲说。

陈西红是地处泰山东麓的角峪镇综合文化站站长。11月5日,在全市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攻坚年分析部署会上,陈西红有幸作为岱岳区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工作先进乡镇文化站站长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角峪镇综合文化站把优化文化服务“硬环境”,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作为做好今年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该文化站完成铺设沥青活动场地300平方米,绿化、美化院内外环境,新增电子阅览室、未成年活动室电脑、桌椅等设施设备;发动党员、群众捐赠各类图书500余册,多方搜集历史文化老物件充实历史展厅,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注入新活力。

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时代精神

文化是城市独特印记,承载着城市历史,体现着城市品格和魅力。岱岳区文化资源体量庞大、色彩斑斓。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孜孜不倦地挖掘、发现、梳理岱岳区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不遗余力地弘扬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岱岳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影响力。

茶香氤氲,诗意盎然。在泰山西麓道朗镇九女峰片区,距泰山主峰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天然溪谷,这里盛产泰山茶,更因此得名泰山茶溪谷。2012年,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此处成立,依托泰山西麓适宜种茶的独特优势,发展了集有机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旅游、珍稀茶树品种种植繁育、生产加工、科研科普、茶文化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农业文化旅游综合体。去年六月初,泰山茶溪谷“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成功获批,这是山东省首家、全国第二家茶企获得这一称号。

泰山茶文化由来已久,有北方茶道起源之说。今年,“泰山茶制作技艺”已被正式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泰山茶溪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祥不仅传承了泰山茶制作技艺,还为弘扬泰山茶传统加工工艺做了诸多工作。他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积极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多次到南方学习不同的茶叶加工技术,结合泰山当地茶产业实际,开发研制出多种泰山绿茶,不但保持了泰山茶独有的特色,还更好地提高了泰山茶的香气。

王兆祥在泰山茶溪谷园区内积极开展该项非遗技艺的培训工作,完善茶叶基地产业链条,依托“泰山茶加工技艺”这一非遗传承,打造泰山茶文化深度旅游体系,有效增强了该项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

在园区内,游客可以通过在茶园采茶、茶厂做茶、茶室品茶,全产业全链条体验了解泰山茶制作技艺;穿越园区里的泰山文化和茶文化长廊,参悟感知中国传统茶文化和泰山文化。人们通过这种体验式游览,可以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生动体现,生活在民俗文化圈内的人们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与被熏陶者,更应该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小手工带动大产业,妇女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11月12日,岱岳区笫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煎饼制作大赛在泰山茶溪谷举行,吸引了岱岳区广大中年妇女参加。煎饼作为一种日常饮食,是泰安地区民间的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千百年来,煎饼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岱岳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早已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煎饼原料以粗粮、杂粮为主,体现了岱岳人朴素务实的品德;可以搭配各种食物,折射出了岱岳人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烧火、摊制的每一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制作者的工匠精神。

岱岳区通过举办“煎饼大赛”这种既传统又新颖,接地气顺民意的民俗文化传承形式,记录民俗,留住乡愁,用“卷出来的”舌尖文化,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是我们城市的精神家园。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氛围营造,岱岳区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工作成果显著。文化惠民,让泰安这座文明之城熠熠生辉。

来源:中华泰山网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