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政字〔2021〕82号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03 10:21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泰安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实施。

泰安市人民政府  

2021年11月28日


泰安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

《泰安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编制。重点阐明了市委、市政府融入数字强省建设,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意图,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推进建设数字强市的行动指南。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

第一章  基础形势

一、发展现状

现代数字基础设施全面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建成开通5G基站3279个,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4G网络不断完善,累计建设FTTH端口60.2万个,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居)4G网络全覆盖。用户规模不断壮大,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62.6万户,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快速提升。  新旧动能转换落地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9家,是“十二五”末的3.2倍。科研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23%提高到2.42%。“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19.6%提高到26%。“筒子纱智能染色工业示范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特种建筑用钢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四大钢铁产业集群之一。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累计  接待游客3.2亿人次,泰山作为中国山岳旅游“第一名片”影响力不断扩大。  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互联网+”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深入推进,创新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落实“个十百”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卓有成效,打造了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中国包装全产业链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制造协同创新平台” 等2个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落户泰安,“智能康复机器人产业化及医联体康复中心示范综合体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西装国际化高级定制及智能制造”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产业互联网培育平台名单。智慧旅游推进成效显著,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好“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文章,建设“慧游泰山”平台,涵盖全市43家景区景点、53家特色美食及网红美食打卡地、25处停车场、89处公共厕所及充电站、酒店、民宿、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信息。 

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程成效初显,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平台已对接53个部门共计908个业务目录,共归集数据总量7.6亿多条,其中有620个业务目录保持每天增量更新。资源目录梳理工作扎实推进,法人库、人口库、宏观经济库已分别梳理和注册标准资源目录48个、51个、124个,公共信用库已梳理、合并、注册标准资源目录15个,初步实现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 

智慧便民水平快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90%,政务服务事项上网率达100%。实现公共服务“一网通办、一链办理”,“爱山东”APP泰安分厅接入市级630项、6个县(市、区)和泰安高新区的70项高频服务事项,410台“泰好办”自助服务终端覆盖市、县、乡,形成互联网端、移动端、自助终端“三端”融合。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将全市在建项目全部录入平台监管,覆盖率达到100%,有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基本形成了“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的“泰安模式”,慢病患者线上医保支付1.2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384万元,统筹基金支付189万元。 

数字生态发展持续完善。  初步建立数据驱动发展、“互联网+”等政策体系,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信用平台、网站实现互联共享,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初步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快推进,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媒体数字化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市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数字中国建设要求、与人民群众期待、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不高,数字技术应用综合实力偏弱,数字基础设施构成结构不合理;数字产业化规模不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有限,大数据、信创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没有系统展开,现有链条尚需进一步延伸;产业数字化能力不强,高端智能制造业在工业企业中占比不高,产业高端环节布局不足;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共享开放、平台互联互通在顶层设计、应用实施上仍显不足。 

二、发展环境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增强,为赢得战略主动创造了有利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数字化转型发展将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综合优势逐渐显现,为发展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增强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消费升级驱动数字旅游态势持续向好,全市经济发展转向内需拉动趋势显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将推动全市塑造内需驱动经济新优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是数字强市建设的宏观愿景。

“十四五”时期,我市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四期”叠加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全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面建设数字强市。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一体化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形成质量、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数字化发展良好生态体系。 

数据驱动、激发活力。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发挥数据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基础性和  战略性作用,激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活力。   

创新引领、助力转型。  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与变革,赋能全社会高质量发展。  

强市富民、惠企便民。  充分运用数字化理念、技术和产品,促进政策、资金、产业、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协同发力,助推企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守牢防线、安全可控。  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数字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数字化建设工作水平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实现高效互联。  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提升5G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传送网主节点速度、物联网终端数10GPON及以上端口数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形成全国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等指标进一步提升。 

数字科技创新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突破一批关键数字技术,数字科技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一批前瞻性、原创性重大成果。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数字产业化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高端软件、大数据、电子制造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在全市数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显,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大幅提升。智慧旅游保持特色化发展,智慧农业发展迅猛,争创全国智能制造和农业数字化标杆。 

数字政府高效协同。  数字技术在政务领域广泛普及应用,政府科学决策和精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好”,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全市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智慧社会惠企便民。  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保、教育、医疗、就业、水利、养老、交通、文化旅游、社会救助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生态不断优化。  数字强市建设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数据资源供给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三章  建设现代数字基础设施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多样、主体多元、模式创新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供给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完善泛在连接的信息通信网络。  加快5G、千兆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在重点企业、特色园区、商务楼宇、党政机关等场所深度覆盖和县级以上城区功能性覆盖。全面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高带宽用户占比。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建立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统筹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商用,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加速建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  着眼未来数据存储与高性能计算指数级增长需求,加快建设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推进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落地应用,强化智能计算服务能力。加速数据存储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级、省级行业数据中心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落地泰安;引导各县(市、区)、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数据存储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联动、平滑扩展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边缘计算节点。加快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泰安AI视觉开放平台(泰山超算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集约建设、绿色发展。 

布局智能感知终端设施。  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5G+”系列行动,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物联应用服务创新。推动企业内外部工业网络转型升级,力争实现工业以太网及工业无线网络重点园区全覆盖;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适度超前布局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推动建设电力物联网、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等。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


第四章  构筑数字科创新格局

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创新趋势,整合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环境,创新培育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数字科创新格局。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  加快推动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将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医养健康产业创新研发高地。加强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等“10+1”产业智库、联盟、协会建设,优化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布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济南—泰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协同创新高地。依托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积极构建平台、联盟、团队、基金、园区(基地)“五位一体”智能制造体系,加速形成我市智能制造产业新优势。推动泰安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利用工艺流程再造巩固我市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领域的优势。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对接山东省承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工程,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加快技术成果应用转化。  推动优势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实现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接国家和省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立足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纺织印染等优势产业,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重点推进泰安高新区、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产业运营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加速孵化科技型企业。 

培育高端创新平台。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为依托,在全市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强、集成性好、开放协同度高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培育高层次创新平台,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建设中科院科创中心和中关村信息谷等高能级平台。全力建设泰山智慧谷、泰山创新谷、东部大学城、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两谷一城一中心”,形成创新要素“中领、谷汇、城聚”新格局。


第五章  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动能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培育新兴数字化产业。  创新业务模式,延伸产业价值链,深化与优势行业应用融合,培育壮大超高清显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应用集成服务等产业。坚持内部孵化与外部产业导入并举,培育壮大下一代移动通信(5G)、软件及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加强LED等关键器件与内容制造、下游应用企业间的关联,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泰山”品牌。 

推进数字产业化。  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依托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新农创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神农智谷大数据产业园、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等,探索“5G+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实施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培育“沃土行动”,培育云计算专业性机构和企业,开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 

推进产业数字化。  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推进数字赋能“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与纺织服装、医疗康复、矿山装备、汽配、输变电设备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运用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内网改造。

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库,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与“云行齐鲁”平台对接,加速推进企业上云;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进程。支持肥城市建设县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有序开放基础公共信息数据资源,开展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分析挖掘,推动大数据在社会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全民数字技能  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公民数字化应用能力。支持企业参与数字领域规则和标准制定。 

第六章  打造高效协同数字政府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利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 

加强数字政府基础支撑。  持续深化“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建设,不断提升政务云、政务网集约化水平,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体系。 

强化云网基础支撑。  推动政务网络“一网多平面”优化提升,强化多维度应用服务支撑,满足业务数据、音视频、网络管理等多类型需求。完善云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集智能监测、威胁预测和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安全监测平台,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指挥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健全政务云平台服务机制,强化对高性能、高可靠和高可用需求场景的服务保障,为重点信息化项目提供云服务支撑。 

提升大数据共享平台服务能力。  突出数据资源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地位,加快完善数据资源从多元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流通到社会应用的完整链条,将各级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统一管理,推动数据、算法、服务等共建共享共用,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 

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  依托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类系统和综合运行类系统及数据资源,建设集综合指挥调度、数据汇聚应用、事件应对处置、服务科学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推动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市”。 

丰富共性应用支撑。  推进统一身份认证应用,通过统一注册、统一登录、实名认证,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 全省通行”。扩大电子证照应用范围,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改造,强化证照数据归集和质量提升,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实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制发;加强电子证照应用创新,打造企业和个人“电子卡包”,实现“一码亮多证”,支撑多样性场景应用;推动高频证照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等社会场景的全面应用,推动建设“无证明”城市,加快实现市级及以下部门出具的实体证照证明“免提交”。提升电子印章应用水平,推动实现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全覆盖;进一步扩宽应用领域,推动电子印章应用向其他社会领域延伸。 

提高数字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 

夯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  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丰富服务渠道,升级平台功能,强化数据分析,打造“一个门户、一部手机”政务服务“新基建”。 

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增强电子政务协调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探索“5G+智慧政务”新模式,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完善承诺制、区域评估制度,推进审批权限层级协同、审批事项归并整合,优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联审批流程,提高“一张网”办事能力。 

提升政务服务多端应用。  提高“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能力,提升“掌上查”“掌上问”“掌上办”能力,完善“爱山东”APP泰安分厅、“泰好办”微信小程序体验性、实用性,提供“泰好办”自助服务终端“家门口”的优质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端、移动端、自助终端“三端”融合,实现功能互联互通、互为补充。 

推动政府治理范式重塑。  发挥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成精准高效、智慧和谐的数字化治理体系。 

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由分散向整体转变,全面提升政府决策和履职能力,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流程和方式,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经济运行相关数据汇聚,健全完善智能化监测分析体系,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趋势研判,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构建多维度大数据模型,开展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 

推进市场治理精准化。  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以及行政执法监管、信用监管在市场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联通和应用,强化信用监管作用。加快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强化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为“信用交通”建设奠定基础。 

推进政府治理协同化。  探索“互联网+招商”模式,依托“选择山东”云平台泰安模块,建立动态管理的招商项目库和国际知名咨询、投资机构信息库。打造“泰融易”泰山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深化银企合作互信,建立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建设,提升公共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景三维泰安”,打造“泰安时空信息大数据平台”,打造全时空自然资源数据库。提升环境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生态环境数据支撑平台、信息资源中心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机动车污染管理,建立重型柴油车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控制移动源大气污染。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预警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防控能力。推进“引水上山”“天眼护山”等工程建设,强化泰山、徂徕山等重点区域森林防火救灾能力。 

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县乡综治中心提质增效,建设村级民安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做实基层治理实战化平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打造政法工作“全数据流转、全流程覆盖、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监督、全方位预警”新模式,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进数字机关建设。  增强数字化理念,坚持系统推进、统建共享、数据驱动、安全可控,深入开展数字机关建设,再造机关运行模式,提升机关运行效能。 

推进机关 “数字化”协同。  构建综合集成、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数据共享、系统集成,推进党政机关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纵深推进 “数字党建”“数字人大”“数字政协”“数字政法”“数字法院” “数字检察”“数字群团”等工程建设。推动“山东通”移动办公,调整承载网络,加快非涉密内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公文办理、事务管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移动应用一端集成,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以及辅助学习、交流、决策的移动总门户,实现机关内部业务“网上办”“掌上办”。  

深化机关内部 “一件事”改革。  配合建设一体化政务办公系统,依托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省政务协同体系,实现机关内部办文、办会、办事全面协同。推进机关内部数字化改革,实现机关工作向移动端延伸,聚焦组织人事、财务管理、机关事务、档案管理等高频“一件事”,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协同改造,加快实现机关运行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


第七章  构建智慧便民数字社会

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水平,构筑覆盖出行、教育、医疗、文化旅游、消费、养老等内容的智慧城市体系。 

强化公共数字服务供给。  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重点领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典型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惠民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  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5G+智慧教育”行动,推进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普及智能教室,建设“5G智慧校园”。融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和同步教研等应用模式,实现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智慧医疗。  推进“健共体”全国示范区和全国城市医联体、县域紧密型“健共体”“两个试点”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数字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5G技术在移动急救、远程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居民健康码、电子社保卡两码互通互认,实现“一号通用、一码通行、一网共享、一生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智慧就业。  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机制。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 

智慧社保。  完善线下大厅、网办大厅、自助终端、移动APP等社保服务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上下层级贯通的社保服务体系。完成社保业务经办系统对接改造,深化社会保障大数据应用,推动服务事项流程再造,进一步精简证明,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社保领域“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智慧医保。  建立医保智能监控制度,应用身份认证、视频监控、大数据筛查分析、互联网监管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审核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监管。“互联网+”综合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实现全覆盖,医保服务更加便捷惠民。 

智慧文旅。  大力实施“文旅+”战略,加快文化旅游与康养、工业、教育、体育等多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紧抓当下热点,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依托直播经济、智慧经济及网红经济开发旅游新业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分析游客不同需求和心理,定制开发泰安美食之旅、中华文明探索之旅等个性旅游路线。加快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泰安,打造走动式VR/AR风景体验馆,使广大游客切实感受泰山壮丽风光。 

智慧交通。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优化线网和站点布局水平,完善公路网信息采集体系,加快发展综合智慧交通。积极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综合运输体系。全面实现重点运输车辆联网联控,促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推进交通运输数据的汇集、共享和开放,开展交通大数据智慧应用示范。 

智慧水利。  完善水利信息采集站网建设,推进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市水利信息共享平台。扩大河湖水系、地下水位、水利工程设施的监测范围,完善水利工程监管感知内容,提高涉水信息智能管理水平。对已建水库、河道等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升级,提升感知能力。扩大河湖水系监测范围,完善全市水旱灾害防御预警系统。搭建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过完善渠道水闸自动控制、信息采集传输等系统,实现全渠系的实时监控、准确调节、精确计量。   

智慧养老。  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汇聚线上线下资源,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精准对接需求,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业向服务专业化、产业规模化、运营连锁化、发展集团化方向迈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示范企业、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市、县(市、区)。根据家庭、企业、社区等不同环境,研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 

智慧救助。  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群的动态监测。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实现对社会救助对象认定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比对,确保业务规程、数据核对、信息安全、档案管理等的高效认定、精准识别。完善提升社会救助申请和信息公示“掌上办”“指尖办”功能,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掌上服务。 

构筑智慧城市体系。  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品牌和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格局。 

构建城市智慧中枢体系。  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提供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调控方案,支撑城市自我调节、智慧运行。推动与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和综合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体系。 

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以便民服务、精细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的数字社会体系。积极建设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智慧城区,提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发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县级)的示范作用,加快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推动应用场景协同创新。  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打造融资服务、社会保障、健康医疗、教育、经济运行、房地产、重点企业、政务服务等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举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支持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积极参与山东半岛新型智慧城市群协同发展,发挥在省会经济圈区域发展联盟作用。 

开展数字乡村建设。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广泛应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农村数字化生产生活新模式。 

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实现农村固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积极推进5G 网络布局,提升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服务质量,提高农村有线电视骨干传输网络容量和安全性,推进农村接入网IP 化、光纤化和终端智能化升级。完善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应用,加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依托农产品区域批发市场,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智慧物流基地。加快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推广,打造智能、精准、高效、绿色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数字化和现代化。 

提升信息惠农和治理服务水平。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支持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优化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改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乡村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基层党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构筑数字生活新图景。  丰富数字化服务产品,加快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村居)建设,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  顺应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升级趋势,鼓励发展数据消费、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直播电商等“智享产业”,优先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养老育幼、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支持泰安老街打造国家级商圈。加强与大型电商企业战略合作,大力发展工业电商、服务电商,完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培育消费新业态。  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实施“5G+消费”示范工程,培育网络消费、平台消费、共享消费、直播消费等“非接触式”新兴消费热点,鼓励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模式,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高新视频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 

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丰富完善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等数字化服务产品,满足群众家庭数字服务需求。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设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等基本智能产品。推广智能门禁、智能安防、智能监控、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机器人等进入普通家庭,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实施智慧社区 (村居)建设突破行动,在文化教育、养老服务、创业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绿色低碳、党建特色等方面,建设3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 (村居)。支持建设智能停车、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设施、智能健身、智能灯杆、智能垃圾箱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方面的智能化服务需求。鼓励社区配套安装  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 



第八章  营造富有活力的数字生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能力。  统筹数据资源管理,着力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按照全省“1+16+N”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架构,建设县级应用节点。规范数据资产目录化管理,盘清数据资产“家底”,实现政务信息数据、公共数据的统一汇聚及社会数据的有效汇聚。加快推进业务数字化和历史数据电子化。全面提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汇聚、存储、计算、服务能力,完善数据处理、监管、预警、分析和画像能力,推进“四库一体”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数据中枢。 

规范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建立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模式,加快建成统一高效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根据数据需求提供多样化、定制化数据服务,优化数据共享服务体验。提升数据汇聚效率,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高频需求数据实现实时汇聚。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加强云资源集中管理和灵活调度,提升网络大流量承载和跨网数据交换能力,有效支撑数据应用需求。完善大数据领域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数据管理和共享开放实施有关规定。开展数据应用合规性审查,形成政府监管、平台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数据自动纠错响应机制,提升问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用性。加强开放数据审查把关,探索有条件开放数据审核机制,加强数据授权场景、授权范围等监管。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全面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围绕政务服务、执法监管、社会治理、经济调节、宏观决策等领域,打造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居民码”“企业码”建设应用。健全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提升数据供需对接的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应用监测机制,开展数据应用综合分析评价。 

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  加强政府指导,强化依法监管,制定数据交易管理办法,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有偿使用新模式,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运营自有数据,丰富数据要素供给。培育要素市场,加快数据治理、确权、流通、交易、应用、保护等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搭建数据交易平台,推行数据 (产品)登记制度,开展数据交易工作,打造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在平台开展数据交易。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完善网信、公安、保密、大数据等部门分工负责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制定政务大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数据采集、整合、提供等环节的安全责任。搭建数据安全底座,建设数据服务平台和安全监控平台,形成完整、立体的数据安全管控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一体化灾备服务体系。创新前端技术应用,深化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运用数据沙箱、联邦计算、隐私计算、联合学习等新技术新理念,建立面向多源公共数据资源的分布式联合建模平台,构建“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服务模式。

第九章  健全保障有力的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统筹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将数字强市建设作为重大工程,“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推进落实。每年制定数字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梯次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专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高校、职业技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数据、数字技术与产业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落实好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加强党政机关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对全市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开展数字化培训。 

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优化财政资金,支撑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设立市级信息化项目建设专项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数字技术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灵活创新的银行保险产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数字生态。  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快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推动技术、数据、成果、  标准等交流,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推动产学研对接和创新水平提高。   

强化评估评价。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综合运用专家论证、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参照省对市评价内容和结果,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评价。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及博览会、论坛、会议等,加强对数字强市建设内容、标准、规范等的政策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认真学习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典型经验,并及时总结、推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建设数字强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解读:关于《泰安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解读材料

来源:泰安市政府办公室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