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铭委员: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卫生事业的关心的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市级医疗陪护转运中心的建议》已收悉,经与市民政局会商,现答复如下:
您在第266号提案中提出的三条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了您作为政协委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医养健康产业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
近年来,我市着眼“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健康泰安建设发展目标,以健康泰安建设为引领,不断探索市级医疗陪护事业发展路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摸清老年人健康状况,切实为陪护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信息支撑。研究开发泰安市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对老年人实行动态管理,也为国家和省研发老年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从平时监测来看,《泰安市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对各级老龄和医养健康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目前,系统共采集录入974606位老年人健康状况信息。其中失能67637人;失智8564人;高龄独居20562人;计生特殊家庭4491人;空巢48311人;贫困24539人。
二、打造专业化陪护服务机构,不断推动医疗陪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进。2022年建成一批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75%。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治未病科实现全覆盖。按照国家开展老年医学紧缺人才培训要求,做好参训人员的组织工作。组织开展第二届老年康复护理技能大赛。持续做好“安宁疗护”国家和省级试点,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全省综合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比例,确保2022年底达到80%。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积极探索老年人失能干预泰安做法。
三、强力推进转运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为患者提供应急救助转运服务。依托泰安市医顺达非急救转运平台,做好全市非急救转运工作。非急救转运一直是困扰政府和社会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为合理分配急救资源,规范我市非急救转运服务工作,2021年依托泰安市医疗发展集团联合泰安市急救中心,成立成立泰安市“医顺达”非急救转运服务系统;2021年11月17日,泰安市医顺达非急救转运平台正式建成启用,医顺达非急救转运服务系统设有服务专线“6298120”和专有公众号,与现有120指挥调度平台并行运行,实现了院前急救、非急救转运既分开呼叫、分类管理,又做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为泰安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元化、规范化的非急救转运服务,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合法权益。医顺达非急救转运服务分为非急救医疗护送转运和医疗便民助行转运服务两类,有转运需求者可通过扫描公众号或拨打“6298120”选择服务类型,提出服务需求。用车全程可实现信息化追踪记录,出院转院用车方式更加安全、便捷、透明。
四、加强陪护和转运服务发展调查研究,为泰安市康养产业体系注入高质量发展活力。逐步建立陪护管理中心,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陪护服务需求。将市级医疗陪护转运中心建设纳入泰安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泰安市医疗发展集团尝试探索与第三方劳务派遣机构合作,成立陪护管理中心,推行医疗陪护服务外包模式。同时对陪护员队伍实行统一管理、规范医院陪护服务,解决陪护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陪护服务中心将建立陪护员人力资源库,供患者和患者家属自行选聘参考,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陪护管理中心制定陪护管理制度、陪护服务协议书、陪护工管理流程、工作规范、应急预案等制度规范,对所属陪护员进行规范化的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使其成为专业的医疗陪护员。建立健全长效陪护管理机制,降低陪护成本,营造良好陪护秩序,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增强疫情防控措施,减少人群交叉感染,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今后,我委将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养健康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从政策整合、服务提升入手,统筹各方力量,强化配套支持,加大与各相关部门配合协调力度,有效与各企事业单位衔接、找准切入点,持续改善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泰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9日
联系科室:医养健康产业专班
联系电话:0538-69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