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增设AI应用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涵盖了AI教育落地的关键环节,形成了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实施保障的完整闭环;您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都进行了细致描述。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思路和宝贵的实践参考。
近年来,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科室责任和学校工作重点,先行尝试,逐步全面推进。泰山区、新泰市被山东省教育厅确认为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县(市、区),泰安市 44 所学校为首批试点学校;重视加强青少年人工智能培训,定期组织中小学生通过研学、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全市很大部分中小学都 组建了人工智能兴趣小组,建立了人工智能社团,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发现、培育人工智能后备人才,列入学生成长记录。
基于现有工作基础,全市教育系统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近期下发有关文件。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着手细化方案,制定工作清单,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研究与落实:
从2025 年起,经过 3-5 年努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流程,未来学校、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育场景加速涌现;大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和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全面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体系更加精准高效,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1.做好课程设置与规划。在中小学阶段,将 AI 应用课程纳 入综合实践活动或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的AI 应用选修课程。地方、学校要结合实际建设智慧校园,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助力教师常态化开展数字化教学。区域教师发展机 构要升级建设智能研训室,助力教师深入开展数字化学习。
2.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建立以AI教师素养标准为引领、以培训研修为手段、 以应用驱动和实践提升为特色的教师专业 素养发展路径,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全覆盖,开展教师、校长人工智能专项培训。
3.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组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不同学段的AI 应用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引导、规范学校 与数字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支撑教师教研备课、作业管理、学情分析、学生评价、培训研修等工作,为教师赋能增效。重点建设师德师风、数字素养培育、科学和工程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建立资源征集遴选机制,加大优质资源开发与使用激励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开发,推进优质资源汇聚集成。
4.完善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多元化的AI应用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 评价包括课堂表现、项目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可通过考试、作品展示、项目答辩等形式进行。将学生的AI 学习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升学、评优等提供参考依据。强化全面发展育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提升教育考试成绩大数据分析能力,打造智能巡考、智能评卷、体育智能测评等创新应用场景。整合学业成绩、课堂行为、实 践活动等多维数据,构建综合性评价模型,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发展性评价转变。开展教育数字化建设应用成效评价,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数字化应用纳入学校和教师评优评先内容,每年开展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校长数字化领导力、师生数字素养等常态化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