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前,泰安境内流行剧种主要有莱芜梆子、山东梆子、豫剧、京剧、歌剧、话剧、木偶戏等。其中莱芜梆子、山东梆子最受欢迎。多以民间戏剧班社在各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区及各县市先后成立文工团队、戏剧团等,集中于剧院演出。
莱芜梆子 又名“本地梆子”、“靠山梆子”。由徽戏与梆子腔融合演变而成,以泰安、莱芜、新泰为中心,是独有的地方剧种。清乾隆末年(1790年),四大徽班奉调入京献艺,徽戏班社接踵北上。1850年前后,著名徽戏班“老阳春”在泰安夏张附近的程子寨王侍郎(兵部侍郎)家定居,活动在泰沂山区。此时,秦腔已经传入区内,并逐少年宫形成倍受群众欢迎的梆子腔。“老阳春”为迎合群众的口味,争取观众,逐渐接受了“梆子腔”,加之从本地吸收的演员增多,受当地方言、习惯的长期影响,逐步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本地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唱腔高亢雄壮,气氛热烈。男声“力嗓”清亮流畅,女腔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并成“讴腔”;吐字紧凑、行腔舒展,如唱似说;长于创造正剧、特别是喜剧;表演逼真,热烈火爆,乡土味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调锣、慢梆子、快梆子等29个。传统乐器以大胡琴、八棱月琴、三弦、“三大件”为主,70年代三弦换成中音板胡,成新“三大件”,并加入部分西洋乐器。打击乐器除梆子外,与京剧相同,传统门头划分为“三大门头十三行当”,现基本纳入“生、旦、净、末、丑”的传统行当。
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由传入山东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迄今有300多年历史。其唱腔高昂,行当齐全,剧目丰实,地方色彩浓郁,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城镇、农村。清光绪初年,区内有20余个班社。30年代初期,鲁西南一带连年荒乱,山东梆子戏发展受阻。日军入侵后遭受摧残,至建国前夕,班社所剩无几。建国初,新泰、肥城等县开始有山东梆子戏班演出。60年代初,专区豫剧团改唱山东梆子。1972年,省山东梆子剧团由济南迁至泰安,成为流行的主要剧种之一。传统曲目有《盘夫索夫》、《状元打更》、《杨八姐救兄》、《穆桂英挂帅》等,创作剧目有《不见黄河不死心》、《未见面的女婿》、《凤归珠还》等。
宁阳木隅戏 清朝后期(距今约130年),由河此吴桥艺人传艺于宁阳土罡城孙家滩的孙方松。后经孙氏几代人的艺术探索和传播,宁阳木偶戏走出宁阳,在安徽、江苏及山东省内一些城市都有一定影响。宁阳木偶戏,属杖头木偶类,人子头原属香面制成,后改用木雕刻人子头,偶头大如茶壶,夸张逼真,身形似人体,平姿美观。在操作技法人具有独特风格,身架用4根杆操纵,除嘴、眼、耳朵、胡须、舌头活动外,手能耍枪弄棍,端茶“饮水”。舞台由原不足2米加宽到6—8米,高4—5米,深8米,配有灯光布景,增强了艺术效果。尤以表演神话故事和寓言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