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民俗系列之六】大汶河里繁星点点送祝福
发布日期:2011-03-23 09:05 浏览次数:

六百年河灯带着愿望和祈求顺水漂流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夜幕降临时,在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大汶河中,总会漂起点点灯光。忽明忽灭的灯火似点点繁星,在河水中跳跃、漂移。这就是大汶口镇自发传承了600多年的“放河灯”民俗。

  起源:拜河神祭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在去年已经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大汶河周边的村民都会聚集在河边,放置自制的各式河灯,让这些河灯带着自己的愿望和祈求顺河水漂流。
  大汶口镇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据传始于元朝末期,是村民的自发行为,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现在已经成为每年的必过节日。最初人们是崇拜河神,祈求河神能带来更多的食物,而且也通过放河灯祭奠河中的冤魂,希望这些冤魂能够安宁。
  顺着山西街村的村道寻去,穿过防洪闸,波涛滚滚的大汶河展现在眼前,一座石桥横跨在河上。这座石桥叫明石桥,村民通常在这座桥上放河灯。在明石桥上的一个拐弯处,当水漫过桥梁的时候,由于看不清脚下的情况,一些不熟悉桥梁结构而又想当然地过桥的人,就会在这个拐弯段跌落桥下、葬身河里,所以在这个桥段被淹死的人很多。为了祭奠这些河水中的亡灵,最初在河边居住的人们就在七月十五那天放个河灯,希望这些亡灵能安宁。

  演变: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当天的傍晚,放河灯的、看热闹的人都早早地吃完晚饭,一齐涌向大汶口西南门外的明石桥桥头准备放河灯。
  待天暗下来后,村民们纷纷点亮河灯,选择一处水流平缓的岸边,将河灯放到水面上,静静地伫立岸边目送河灯随波逐流。
  以前村民放河灯主要是为了祭奠亡灵,其次是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村民平安。而放灯的时间主要是在晚上,村民通常在晚上才出来活动,一直到凌晨结束。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放河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加突出游玩娱乐,不再以祭奠为主。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里,镇政府都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放河灯”大型活动,更是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工艺:随性而做,西瓜皮可当底
  河灯的制作材料没有特别之处,关键一点是河灯必须适合在河水中流放,保证河灯在水流中平稳漂流。
  最初人们用西瓜皮作底,棉花作芯,蘸上菜油,点亮后放入河中。精细一点的用轻质木料刻成船形,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而去,而现在多采用质地轻盈的泡沫塑料板制作。河灯工艺有高低之分,有些大户制作的比较精美的船形河灯上亭台楼阁俱全,写着店铺名号或喜庆词语,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字样。
 
  传承:群众自发,生命力相当强
  从农历七月十五那天早晨开始,就有小孩拿着各种材料跑到我家来,让我给他们扎河灯,有排队等不及的孩子就坐在地上自己扎,捣鼓捣鼓着就自己扎好了,有的还扎得挺像样。
  放河灯习俗从元朝末年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它是个群众自发性的民俗活动,而且费用低、不占用时间和空间、人员也比较自由,所以传承不成问题。扎河灯没有什么绝对的路子和技巧,只要能在河里平稳漂流就行,所以现在很多孩子在放河灯当天都会自己扎河灯,基本不用担心扎河灯手艺会失传。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