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掌故系列之三】泰山无字碑阅尽千年事
发布日期:2011-03-23 09:05 浏览次数:

一个谜,无法真正解开

  在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成了万千游客探寻的景观之一。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了一个疑问,让研究此碑的人费尽心思。

  游客争睹无字碑风采
  无字碑东西两侧分别立着一座石碑。东侧是明朝张铨观无字碑诗碑,碑上写着:“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而西侧石碑上刻着郭沫若的一首诗:“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辟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据导游刘娜介绍,张铨和郭沫若在诗中对无字碑是谁所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铨的一句“来补秦王无字碑”,认为无字碑为秦始皇所立。而郭沫若的诗中写道“回思汉武年”,却认为是汉武帝所立。
  不少游客都对无字碑的来历充满好奇。无字碑碑顶的石头比玉皇庙里的泰山极顶石要高出一点,也许是立碑的皇帝想用无字碑,表达自己的功德超过泰山的意思。

  秦碑汉碑争论不休
  有关无字碑的来历,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根据资料显示,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赋诗吟咏时表述了看法。如明代王在晋称:“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代乾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不过,核以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于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可见,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并不是无字碑。再者,焚书之举是公元前213年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后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
  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后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原有的文字被风化剥落殆尽,以致成了无字碑,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认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无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么到宋代不可能被剥蚀得一字不存。
  由于上述两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宇碑”为汉武帝所立,不是没有理由的。清代顾炎武即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中,否定无字碑为秦碑的说法,力主无字碑系汉武帝所立。他论证说,《史记》记载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确记载。如果秦始皇在泰山别立一座不刻文辞的无字碑,《史记》不可能不加记载。同样,如果汉武帝在泰山立石后,又刻上文辞,《史记》、《汉书》也不可能不记载。顾炎武的看法是颇有说服力的,但人们对此说还是存有一些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以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
  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

  无字碑或为秦阙
  1992年,姜丰荣与李发林两位先生分别刊出《泰山无字碑考辨》、《泰山无字碑为秦封志石辨》。他们一致论定“无字碑”时代属秦,为始皇所立,姜丰荣在文中进一步认定“碑”实为秦阙。姜丰荣认为“无字碑”既不属于碑,也不属于碣,而是石阙。阙代表着君权,秦始皇时代,商鞅尊君的理论达到极致。所以,秦始皇在位期间就不断地兴造阙。
  阙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之寓意。扭转秦国历史命运的商鞅变法,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咸阳高筑冀阙,将秦都从雍迁移到咸阳。冀阙与秦国的命运可谓休戚相关,秦始皇建阿房宫,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因此他在封禅告成之后,将代表着秦文化理念的“阙”,立于泰山之巅、封坛之下,以此昭示东方,播阐秦化,宣扬君权,并用以显示秦王朝之神圣性与合法性。明《泰山志》卷二《遗迹》称:“无字碑,古今人莫测其意,甚矣秦人之谲也。”实则若从秦文化角度切入,始皇当时立石心态尚不难蠡测。由于始皇当日已立专石刻颂,石阙无须重复其辞,未加镌刊,故致后世因而致疑,因而“无字碑”属于讹传。
  泰山‘无字碑’为秦阙的考定,还有一重要意义,即为今日提供了一例秦阙范式。泰山秦阙的确定,可将现存最早之阙的时代提前到秦代,并可借以研究秦阙之特征及历代阙形制的衍变,这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研究大有稗益。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