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系列之十四】禹王庙留下不解传奇
发布日期:2011-04-01 14:46 浏览次数:


  禹王庙正门。


  ▲胸径达1.52米的柏树。属相柏号称有十二生肖的洞穴。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为人所熟知,历朝历代修建的代表人民镇河妖锁洪水美好愿望的大禹庙,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然而在宁阳县城西北15公里处,也有一座禹王庙,却显得与众不同。它几百年来几经风雨的剥蚀,依旧傲立大汶河畔,以其“禹碑虹渚”、夫妻柏树、属相洞、虬枝歧柏、禹王台等古迹奇观,给世人留下一个个不解之谜。

  神秘禹王庙引来众多游客
  在宁阳县伏山镇,有一座不同寻常的庙宇,坐落在大汶河南岸古城堰旧址,它就是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所建的禹王庙。
  来到禹王庙门前,还未踏入庙门就被庙宇古朴的外貌所吸引,青灰色的墙壁,透着历史的厚重。从院外看,高大的奇枝异柏探入云空,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整个院落占地十余亩,呈长方形。推开赭红色的大门,走进庄严凝重的大院,古朴的大殿、参天的桧柏、高高的月台、威武的石狮以及浅浅的石径便展现在眼前。迎面而来的是气派雄伟的大殿———虹渚殿。虹渚殿为穿堂,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饰吻兽,门额上刻篆书“风调雨顺”四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两庑设在殿前两侧。殿设5开间,砖、木、石结构,进深8米,面阔16米,高7米。内饰彩绘,笔法细腻,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治水器具一应俱全。殿内端坐着大禹的神像,塑像栩栩如生,刚毅中透射着质朴,庄严中显露出慈祥。
  从小就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其他地方也都见过大禹庙,但是宁阳的禹王庙却让人十分向往。不仅庙的历史悠久,而且还有很多人文自然奇观,特别神秘,所以我今天就和朋友一起过来见识一下,开开眼界。谈起禹王庙的神秘,宁阳县博物馆馆长于勇介绍,禹王庙中的神秘之处不止一点。一进庙门,就是代表着大禹夫妻的夫妻双柏,其中一棵可称得上是齐鲁第一柏,庙中有一块龟趺螭首碑刻,有“禹碑虹渚”奇观,庙后更有属相柏与虬枝歧柏的奇异景观。这些自然与古迹的奇观异景,给每一位前来游览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螭水常润,夫妻柏共鸣
  初入庙门,便有门前两株古柏苍劲傲立,树干挺拔,合抱有余。两树冠风姿各异:右侧一株叶绿茂密,冠小而紧凑,远观波浪起伏,颇似一头卷发蓬勃而生,似得天地之精华而润泽。左侧枝冠青枯相间,青枝昂首仰视天外,似观天下风云变幻、潮起雨落;枯枝如蛟龙腾空,巡游四方,问人间雨晴。
  这两株长相与众不同的古桧柏树,一雄一雌,令人称奇,被人们称为“夫妻树”。据看守庙宇的陈老先生说,传说当年大禹治理汶水,积劳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庙的这个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翠柏。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当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世间后,心中十分悲痛,一头栽到树下离开了人间。人们就把凤凰葬在这株树的西边,过了几天,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人们纷纷说这是大禹夫妻活着不团聚,死后化作夫妻树,永不分离。目前,东边这株大禹化身的古柏树,胸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
  禹王庙原有碑刻11块,现仅存2块。现存东侧碑刻,碑首为两条相互盘绕在一起的青螭。螭身向上高高弓起,其首微微下垂,似欲潜江入海,动感十足。两螭口中各含一石珠,石珠欲吐还留。奇怪的是,一年四季,无论天气多么晴朗,空气多么干燥,两螭身均通体湿润,细密的水珠不停地渗出,后汇聚于螭口,形成豆大的水滴滑落到碑底细细的沙中。即便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时节,此景依然。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记载:“殿前碑螭首有水痕,是名‘禹碑虹渚’。”这即为宁阳八景中的一大奇观。令人不解的是,碑身上下难觅水迹,两螭常润之水从何而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史料中记载的自然之谜至今还没有揭开。

  龙头柏的传说,属相洞的神奇
  绕过正殿,映入眼帘的是一株虬枝歧柏。与庙内十余株古柏相比,这株柏树不仅挺拔苍劲,凝烟涌翠,而且向东南方向有一巨枝宛如蛟龙,正翘首张翼,龙须飘飘,恰似腾云驾雾,探爪欲飞。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禹王庙记》中记载:“庭有桧柏,不见白日,后有一树作龙形,皆数百年物也。”故此,古人美其名为“虬枝歧柏”,历代《宁阳县志》誉为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来此览胜,多赋诗赞美。
  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这棵龙头柏是一条龙的化身。很久以前的一天,看庙的老头在庙后树下凉快,突然看见一条龙把附近一片庄稼啃光后飞回树身,恢复原形,并把龙头伸向井里喝水,吓得老头躲了起来。第二天下起瓢泼大雨,淹没了庄稼,冲塌了房屋,导致水灾。此后,看庙老头发现这枝龙头柏每次把头伸到井里喝水,就会造成水灾。他便把这件事悄悄告诉了当地的乡亲,人们决心惩治这个怪龙,便邀集了几十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壮年小伙子,运来砖石土,把井填死了。从此,这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个龙头模样的树叉也渐渐地枯死了,而这棵树的其它枝叶却依然茂盛。在龙头柏下,相传被填死的井口仍旧存在。头顶龙头柏,脚踩填死的井,记者闭上眼仿佛回到了传说之中,看到那飞龙在天播云布雨。
  在龙头柏北面,有一棵柏树,仅暴露的树根面积达20多平方米,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碾盘柏。树下盘根错节,隆起地面,似圆形的扇面向四周伸展,树根之间又为体态各异的动物,设计了躺卧的地方,就像洞穴一样。似人躺卧的地方叫“人窝”,似各种禽兽躺卧的地方叫“猪窝”、“狗窝”、“鸡窝”、“兔窝”。仔细观察树根的形态、纹理又像各种各样的动物,故当地也称“属相柏”。

  遂公盨
  揭示大禹出生地
  在当地,一提起禹王庙,村民都会说这里就是大禹的故土。从西汉时,皇帝为弘扬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和牺牲精神,特赐其后代移居到西部地势较高、距此七八里的白马村。再到后来,免遭水患的黎民百姓为赞颂他的功德,在他家的老宅基地上修建了这座禹王庙,供后人礼拜。
  然而大禹真的是出生在这里?据当地一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史料记载,在宁阳县西北有一村庄叫白马庙村,相传西汉时所建,原称禹颓村,其因正是由于居住在该村的禹的后人日渐没落。唐朝修建天启庙,大门两旁立有白马,故此更名为今称。无独有偶,2002年香港保利博物馆新入藏的国宝———遂公盨(xǔ),系2900年前西周的青铜器。其铭文上记载了大禹治水等内容,并说明这件青铜器为古遂国制造的用来盛饭的一种礼器。那么古遂国又在何处?《辞源》中注释:“遂,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从这段至关重要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舜的后代就在这一带活动,而接受舜禅让帝位的禹出生在此地的说法,不单纯是当地百姓凭空臆想出的,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曾经,禹王庙镇住河妖,消灭了肆虐的洪水。如今,它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发了世人对神话传说、历史真相的一连串遐想。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