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发布日期:2017-04-07 12:00
浏览次数:

这是一个无愧于古人的时代。
1987年7月10日8时20分,面对几日的暴雨,泰山四槐景点的222号唐槐,因干枯的腹部灌了雨水在狂风的暴虐中。重点偏移,轰然倒下。
上千年的岁月,铸就了它庞大的体躯的同时,似乎也注入了它人所独有的灵性。它的不朽,选 择在盘路上:使人们不能忘记它。
胸径近2米的巨大树干横在了盘道上,巨树当道硬硬的挡住了登攀泰山的行人。如此,最容易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已死去的树木移开,况且,它那作为木料的价值,还可以大有用场。但人们尊重了这棵千年的古槐的选择。
人们就地不动地将它留在了路上,采取降低路面的方式,使游人能从它下面通过。这是对这株古树的尊重,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当然受到尊重的还是尊重它的人们。
每当游人,面对那巨大的树干,总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竞争是公平的,岁月的年轮是永恒的。美学家杨辛先生,曾赋诗赞曰:"生也峥嵘,死也峥嵘,铁骨横空,元气永存。"
1988年8月,在这棵古槐的根部萌发了新枝。植物学家告诉我们:新枝会使古老的根系因得到光合作的影响而焕发循环的活力,而这活力,就会使新枝愈加茂盛。古老的生命得到了新的承袭。
历史可以凝固,也可以流动。
1982年8月,为保护"五大夫松",五松亭盘路由丁松下改道于古松东侧。这同样是为了古树那流动的文化生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遇雨,只好跑在一个古树下避雨,大树护架有功,被这位始皇帝封为"五大夫"爵位松。不幸的是在明万历年间大树被山民毁,现在的五大夫松是到了清代的雍正八年(1730年)一位叫丁皂保的钦差大臣补栽的。它荣幸地世袭了祖先的爵位。盘路的改道,又使它幸运的免遭众人的踏践。
说到古树,泰山最有名的还要算汉武帝登封泰山时亲植的汉柏,而在这些汉柏中,独领风骚的非岱庙内的"汉柏连理"莫属。就连清代的乾隆爷也禁不住的为它题诗作画。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只差那么一点点,它就会辞别泰山。 1997年8月20日,第11号台风席卷泰山。 早上7点左右,风势减缓,谁知在9时台风又莫名其妙地卷土重来,来的又是那么的突然,风速又是那么的势不可当。 10点左右,汉柏连理告急,院内所有的救灾人员几乎全部赶到它的周围:好像这风就是冲着这棵树来的,它的树冠在汉柏中是最小的,但它的摆幅却是最大的。随着不稳定的阵阵飓风,它随时都可能有灭顶之灾。 最好的办法是支撑。但树干过高,现场没那么长的支柱,短支柱根本就不起作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绳子拴在树上,由众人将其牵拉稳定。 首先要将绳索拴到树干上。 第一个人上去了,迅速将绳拴好,人分三组,计有近40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死死的将牵绳拉住。但风力实在是太大了,几十个人,随着风的呼叫,前后摇摆着。 就现有的器具、现有人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将树干上的绳位提高,位置越高,人的牵拉作用就会越大。 要迅速将绳位提高。 第二个人又上去了。随着拴绳位置的提高,大树终被稳住了。这场抢救"汉柏连理"古树的战斗,持续了近40分钟。众人的齐心合力,挽留住了这株已有2100年历史的泰山古树之宗。 四槐树的古槐有灵,"五大夫松"有幸,连理的汉柏有情。古树的保护,使泰山人无愧于自然,无愧于文化。 |
泰山遭受台风袭击 |
1997年8月19、20日,11号强台风袭击了泰山,台风过后,泰山景区古树名木受损严重,折枝断枝情况较多,泰山刮倒一般树木1000余株,古树7株。 受灾最为严重的是岱庙。由于台风前下过一场雨,土壤疏松,在这场风灾中,刮倒古树3株,一般树木295株,部分古建筑屋脊饰物受损。在台风中泰安市博物馆组织干部职工疏散游人,加固支撑古树。为保障游人安全,于上午9:20分紧急闭馆,进行抢险,支撑古树22株,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尤其是"汉柏连理",由于抢救及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
来源:项目部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