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27日,泰山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卢卡斯。
这位新西兰人,个头不高,衣着随和,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却是人类自然遗产研究的权威人士。白白的鬓发,深凹的眼睛,似乎随时都在标示着他的阅历及洞察 力。他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派,专程来泰山考察遗产项目的。他要看看中国政府报去的材料有没有"水份",泰山是否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清单"。
当时,我国向《保护世界文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上报了泰山、长城、故宫、敦煌石窟、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和北京猿人遗址6项文化自然遗产上报的。卢卡斯的到来,重点也是对自然的考察,但卢卡斯却沉醉在了灿烂而古老的文化之中。他当时就有一种预感,泰山将对世界遗产的评价带来新的标准。
俯瞰岱顶。瑞士人乔治.格斯特和美国人丹.布德尼克拍摄。
果然,他回去后当年的12月中旬,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的第11届全体会议上,泰山遗产使国际自然保护协会的委员们大开眼界,他们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经过多方论证,正式批准了泰山列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种双重身份的遗产,在全球还从未有过。也就是说,自从有了泰山,才有了"双遗产"这个概念。这是泰山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泰山所具有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价值,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特殊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世界的认同,验证了这位卢卡期先生的断言。
这是泰山的一次与世界深层次的沟通。如果说,世纪初法国人帕瑟、英国人迪金森的到来,是不请自到,那么80多年后泰山与卢卡斯的约会,双方都是主动的,深层次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
沟通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
我们相信卢卡斯先生的泰山之行,用他的目光与脚步印证了泰山的伟大,相信这会影响他的同事对泰山的看法,对中国的看法,但我们也相信,在泰山上的一次进餐,他也会终身难忘。
泰山是好客的。给卢卡斯在中天门准备的午餐是丰盛的,为这位国际官员安排的菜谱是:
泰山干果六个
泰山鲜果六个
泰山豆腐六个
泰山野菜六个
一共是6道24个菜,6,是顺的吉祥数;二十四是一年的祝福,因为中国是一个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的国度。这样的菜谱展示了泰山人的真诚与礼貌。卢卡斯高兴得坐不住了“OK”!
这个“OK”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理解是抽象的,交流却是具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