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属领域:优政
二、案例类别:市场治理-信用监管
三、案例名称: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监管
四、案例简介:
(一)背景目的
近年来,新泰市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强化组织领导,以大数据为纽带、信用信息平台为依托、联合奖惩为手段、信用应用为价值体现、诚信宣传教育为导向,全市社会信用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信用监管机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1、优化系统平台。把建好用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归集信用数据、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支撑。2018年1月1日,以“一网两库四系统”为内容的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自运行以来,先后优化改版完善系统平台50余项功能,让信用主体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在线申请查询信用报告、信用查询、信用异议及修复等事项,并具备实时对外公开红黑名单、信用承诺、“双公示”等功能。为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威力,开发完成联合奖惩微门户,并在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领域全面部署使用,实现信用信息自动推送、红黑名单自动识别、奖惩依据自动提示、限制处理自动实施、处理结果自动反馈的联合奖惩智能模式。
2、强化信息归集。为实现信息有效、高效归集,专门印发《信用信息归集和运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信用信息归集规范和目录,并将信息报送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事项,有效解决了数据归集渠道不畅的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归集公共信用信息2423万余条,涉及各领域红黑名单、严重失信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各类正面及负面信用信息等;收集全市法人基本信息10.8万余条,自然人基本信息103.6万余条,基本建成法人及自然人数据库。
3、加强信息公开。实行每周五调度归集“双公示”信息机制,累计发布双公示信息14万余条,并在“信用泰安”“信用山东”“信用中国”网站,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多渠道全量公示,大量信用数据的记录与传播对开展信用奖励和约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特色亮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贴心代办,一次办好”工作,新泰市在政务服务领域实施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形成“信用闭环”。
1、事前信用承诺,持续简化流程,推进审批效率提速。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严审过程、惩戒失信”的原则,制定《新泰市行政审批告知承诺试行办法》,推行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将信用承诺嵌入“一网通办”全过程,编制告知承诺制工作规范,信用优良的申请人只要做出达到备案要求的承诺,即可通过备案登记;对部分涉企后置审批事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即可先行发证。目前,新泰市已在10个部门,31项政务服务事项中推行信用承诺制,以信用承诺方式削减办事证明49项,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信用承诺2000余次,减少材料5000余份。山东益客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时,将备案表等7份材料整合为1份承诺书,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和项目建设进度。
2、事中实施“信易批”,强化信用监管,着力提升营商环境。专门设立“信用驿站”,对全市重点项目和诚信企业群众实施容缺受理、模拟审批、绿色通道等“信易批”工作机制,对申报材料缺失或有误的,申请人在作出限期补齐所缺材料的书面承诺后,实行容缺受理,待容缺材料补齐后即时发放证照批复。目前,已累计为3856余名守信自然人,420家诚信企业实行“信易批”特色信用服务,政社互信度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创新实施主体失信评价触发预警机制,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对其实施全过程差别化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监管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使监管痕迹化为信用,以此促进企业增强守法诚信意识,加强企业经营自律。
3、事后联合惩戒,实施信用核查,强化信用制度约束。制定《新泰市行政审批相对人失信惩戒办法》,强化对失信主体的信用惩戒,明确行政审批相对人的失信情形、失信程度,以及49个部门单位332个信用核查事项,对信用承诺事项进行100%核查,发现存在欺骗、伪造等不实信用承诺的,在后续的审批环节取消该主体享受信用承诺便利化举措,在监管环节将该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倒逼行政审批相对人规范申请,履约守信。目前已累计信用核查1.5万余人次,新泰市的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再生利用9个项目因承诺事项未兑现,被多部门实施限制措施后,主动补交了综合配套费36.86万元,对其他企业起到了警示示范作用。
(四)应用成效
持续加大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全市累计归集各类公共信用信息2400万余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用信主动性,为开展信用查询、联合奖惩等创造了基础条件。
1、以“信易贷”为重点,推动“信用有价”落地。一是建立贷款审批“双查制度”,建立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和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双查询”机制,即:查询人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用以定性,查询社会公共信用信息用以定量,以此对信用主体进行综合信用评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研发针对诚实守信主体无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贷款品种,推进信贷产品转型。驻新各银行陆续推出诸如针对公职人员的“诚信荣誉贷”,针对企业在职人员的“精英贷”,针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轻松e贷”“旺农贷”等一系列“信易贷”产品,仅市农商行,就为1.24万余家信用主体发放信用贷款13.6亿元。二是持续促进银税信用信息互融互用,联合人行新泰市支行、税务局制定《新泰市税银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签订《共建税银信用体系协议》,拓展双方信用信息共建共享范围,先后将915户(次)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共享至市人行征信系统及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税银信用互融互用,对诚信纳税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税授信,以信促税。驻新各银行通过综合应用纳税信用信息,推出诸如“税融e贷”“纳税e贷”系列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信贷产品。累计为581户纳税信用度高的企业发放贷款3.1亿余元,帮助企业“贷”来真金白银,诚信纳税受益深入人心。
2、以信用评价为依托,实施“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居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与我市实施的农村、社区居民信用等级评价标准有机结合,按照“政银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人熟、地熟”的独特优势,以“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金融扶贫为切入点,完善居民信用信息档案,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评定及社区居民、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推出“支农支小”的优惠信贷资金政策,引导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全力书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截至目前,全市评定信用社区5个,信用示范街3个,城镇居民信用户2.1万户,评定信用乡镇13个,评定信用村589个,评定信用农户6.4万户,共发放贷款48亿余元。让居民更好的感受普惠金融的温暖,切实解决居民贷款难、担保难的实际问题,强有力的支持了我市大棚蔬菜、畜牧养殖、林果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