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科技助力老旧社区升级改造
发布日期:2021-09-15 15:18 浏览次数:

一、所属领域:优政

二、案例类别:智慧社区

三、案例名称:科技助力老旧社区升级改造

四、案例简介:

(一)背景目的

泰安高新区凤凰社区成立于2005年,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建成居民小区6个,建成楼房222栋,入住居民2万余人。自成立以来,在街道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服务单位的原则,坚持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开展以社区党建、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工作,但随着高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社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服务的难点逐步显露出来:人口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实有人口和重点人员的管控能力弱,入住人员的主动申报登记自觉性不高,导致很难掌握所辖社区内的实有人口情况,因此容易使高危、特殊人员夹杂其中,使社区治安稳定存在隐患;车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高危车辆、重点车辆、涉案车辆的监管能力缺失,部分社区成为问题车辆的藏身之所,很难被及时发现并处理;房屋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社区内房屋的信息更新困难,很难做到人口与房屋的绑定,同时社区重点区域缺乏智能化监管,采用人工监管的方式极易造成信息的遗漏、异常情况发现不及时等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于社区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区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探索坚持党建引领,优化社区职能,盘活社区资源,建设智慧社区,推动社区服务更加精准、便捷高效,成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主要做法

1、 建设“一个”社区数据库。利用前端视频、门禁、人像抓拍、车辆抓拍等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各类信息数据上传上平平台;上层平台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数据清洗、关联聚类,构建包括社区基础数据库、重点人员数据库、事件数据库及各类业务专题库。一是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一标六实(“一标”是指以标准门牌楼为标准,“六实”包括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安防设施、实有力量装备、实有警情事件)、车辆管理、流口管理等内容,构建一人一档、一车一档、一屋一档,实现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车辆的动态管理。二是重点人员数据。主要包括社区矫正人员、精神病人、上访人员、青少年等重点人员基本信息,并对这部分重点人员进行布控,前端采集系统,自动记录重点人员行为轨迹,数据分析自动形成告警记录、告警轨迹等详情,有利于准确掌握重点人员的行动轨迹。三是建立事件数据库。将人、车、房、三者信息归档整合,形成完整的关系图谱,并对进出社区人、车、上报事件进行记录,产生分析数据,为社区统筹开展工作,为社区治理服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进一步优化工作效率。

2、开发“三个”手机应用端。开发网格、居民、物业三个应用APP,畅通居民、社区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三方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一是居民应用端包含党建服务、时政新闻、社区公告、便民服务、康养服务、网格服务、费用缴费、社区商城、物业报修等12项功能。二是网格员、物业应用端,主要包括公告平台、信息采集、信息上报、事件处理4项功能,所有应用功能,有提报、有回应、有评价、有记录,全部“闭环”运行,做到对社区实有人口、重点人员、重点车辆等实时管控。

3、实现“N项”智慧服务。依托手机应用端和智慧平台,

结合居民衣、食、住、行,提供各类便民服务。一是智慧党建。运用“互联网+”理念,提供党费交纳、学习笔记、谈心谈话、刊物发表、灯塔大课堂、三会一课、党建活动、堡垒行动、党建考核、社区公告等线上服务,方便党员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二是智慧安防。整个社区安装271个智能监控摄像头、4套人车识别系统,4套“三合一”公安探头,对特定区域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管控,有效实现了各类事件的“预测、预警、预防”功能,实现了社区公共区域无死角,24小时实时监控。三是智慧物业。居民通过APP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的方式进行实时报修,网格员、物业“接单”后,及时处理,实现沟通“零距离”。四是康养服务。社区建设健康小屋,居民可以免费健康体检,并通过APP随时查看健康体检数据信息,并查看有关健康养生的消息。五是社区商城。社区链接区域内的商家资源,实现“线上开店”,便于居民线上选品,便捷居民的同时,实现社区收益。六是红暖志愿。居民在APP中选择服务下单后或发布微心愿之后,社区党员或志愿者可以接单服务,任务完成之后,系统会派发积分,志愿者和党员可以根据积分兑换商品,有力促进社区志愿活动的开展,打造良好的邻里互助氛围。

(三)特色亮点

1、实现基础工作由盲目上门到精准核查。通过前端系统录入、数据交换共享、社区智感设备采集等为先导,实现人、车、房基础信息自动采集、主动上报录入,扭转社区信息采集难等实际问题,做到“人来感知、人在留痕、人走留档”。

2、实现数据推送由事件信息到精准指令。通过指间社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居民可随时随地上报事件,所有事件可自动分派到对应的工作人员手中进行处理,有效实现对事件的闭环管理,一改以前人工分发机制,极大减轻后台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群众满意度极大提高。

3、实现工作流程由繁重无序到清晰高效。开发应用智能预警系统,通过数据研判实现对人口迁入、迁出智能提醒,对涉毒、涉黄、涉稳、传销人员、前科人员等重点关注人员的异常行为进行智能预警,并同步至工作人员APP,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减轻,工作效率显著高。

(四)应用成效

1、推进社区公用设施升级。安装监控、消防感应器等智能设备,建设“社区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有效提升了社区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社区运行“一网通管”,拓展丰富智慧社区应用场景。

2、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智慧社区的建设,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对接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自智慧社区建设以来,共采集居民信息5000余条,提供便面服务200余个,预警研判重点事件32起。今年10月,《学习强国》对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

(五)其他事宜

面临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目前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智慧系统建设项目,但整合型和共享性仍然不够,形成了“横强纵弱”、“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目前,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期的运营和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性技术人才。

意见建议:一是树立全局观。智慧社区是一个全局优化工程,建议站在城市全局维度上,实现全局最优、经济最优、治理最优、民生最优、产业最优的建设实施方案,尤其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分享渠道,实现全区信息共享、业务共办、服务共建的智慧系统,二是立足群众需求。智慧社区要解决真问题、真痛点、真需求,在建设过程中要摒弃弱需求和伪需求,进一步挖掘人和企业的需求,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三个方面进行开发建设,真正让智慧社区一定要变成城市生命体的一部分,然后持续地来发挥它这种对需求的适配的作用。三是寻求多元参与。以人为本,开放惠民,没有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就没有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未来的深度设计、深入开发、深度运营,要进一步凝聚多方的力量,保持实时鲜活的数据,不只是做一些可视化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些实时的决策指挥、应急管理,真正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态管理。四是实现长效运营。智慧社区如果仅靠每个部门向财政局要固定的甚至每年被削减的运营经费,这种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要创新思维模式,通过智慧社区运营、数据的运营等,形成产业收费、效果收费,持续拉动经济自我造血,确保长久运行。


来源:网站管理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