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数字化服务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
发布日期:2021-09-07 15:16 浏览次数:

一、所属领域:惠民

二、案例类别:智慧文化馆

三、案例名称:加强数字文化建设 走向智能文化惠民

四、 案例简介:

(一) 背景目的。

今年以来,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以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以更加亲民、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促进服务均等化、社会化和标准化,让普通群众尽“享云端”上的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有效助推了岱岳城市品质的发展。

(二) 主要做法。

1.筑基础,夯实实体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技术支撑

立足我区财政实际情况以及服务受众面等因素,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民性、服务性,将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放在首要位置,推进数字化“基建”项目,为开展数字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数字化文化馆主要包括大数据墙、云平台、线上文化资源、线下体验系统、直播系统等。线下体验包括书法、视听、棋类、舞蹈等,还可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线上直播。数字文化墙实现了人流管控、大数据采集及展示线上文化资源等功能。微信平台开通在线报名、预约配送、线上活动等功能,大数据墙加入分馆风采等栏目。

区文化馆大数据墙



线下体验——棋类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2020年,岱岳区政府投入57万元用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同时,为做好线上线下有效结合,投资近70万元引入数字化装备和系统。出资12万余元对部分功能厅进行了隔音处理,并美化文化馆走廊。

二是实现文化资源海量选。设置一台“文化易点通”公共文化一体机,该设备创新视听体验与知识服务形式,是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技术为一体的自助点餐式文化服务产品。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书法、艺术品等30多个门类的艺术资源尽在其中,只需手机扫码即可打包带走。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服务项目,突出地方特色,将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性文化培训、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等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微信平台开通在线报名、预约配送、线上活动等功能,智慧数据墙加入分馆风采等栏目。

2、强保障,政策给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驶入快车道

当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方向,岱岳区政府与时俱进,利用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配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引进双一流大学专业人才一名,为文化馆补充了新鲜血液,并与熟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几名同志,组成了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团队,目的就是为了打造高格调高水平的系统性网站,这为开展好数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创服务,以数据共享实现精致化服务供给

以文化馆线下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创新数字服务模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网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生态。一方面,引入书法、舞蹈等教学辅导设备。学员为巩固学习成果,课余可利用辅助教学设备进行一对一学习,点对点指导,是线下学习成果巩固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实施“-”培训项目。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将公益性培训更大面积的推广开来。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群众文化需求量身定制文艺辅导内容,整合社会文艺培训机构优质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录制,以网络为媒介,由镇街文化站牵头组织基层群众参与线上辅导,初步形成覆盖乡村的文化服务教育网络。

(三)特色亮点。一是深耕网络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数字化文化业态。围绕岱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开展多种网络文化活动,网聚发展正能量。春节期间,联合大汶口文化艺术团举办岱岳梨园——元宵节线上戏曲晚会,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联合区融媒体中心举办“百年风华正茂、初心历久弥新”群众性网络大合唱,20多支队伍800多人参与,覆盖全区11个镇街;疫情期间借助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相继推出“防疫我们在行动——‘文’暖千家、‘艺’心向党,凝聚磅礴的力量”、“大美岱岳”(已经推出22期,最新两期设立网络虚拟美术馆,以网上摄影展、书画展的形式推出)、“防疫安全手册”等网络栏目,积极宣传防疫知识、讴歌先进人物,持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岱岳人民爱岱岳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瞄准“直播+文化”,一次直播活跃两个活动现场。充分发挥直播在文化传播上的实时性、互动性等天然优势,先后对元宵戏曲晚会、全市广场舞大赛启动仪式暨才艺大赛等近10项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直播,群众不受时空限制,线上线下互动,气氛热烈。其中,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对文化馆文艺小分队山口镇沉浸式文艺演出进行的直播,观看量达12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三是实现线下体验特色化。拓展远程辅导方式,共享泰安市文化馆的文化视频和资源,包含棋类对决、电子展示屏、数字文化墙、地面互动、视听鉴赏平台等含有科技元素的互动项目,市民可享受到自主自助互动的体验式服务,零距离体会到文化艺术与数字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 应用成效。

数字化服务供给打破了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成为大众普遍选择满足文化需求的新业态。自今年4月份数字化文化馆正式运行以来,已开展22期260课时的线上培训,包含声乐、舞蹈、器乐、书法、绘画、瑜伽等形式,累计参与人数2万余人;结合时事,开设大美岱岳、安全手册、传统文化等各类栏目50多期;开展文化活动直播10场,累计参与人数2万余人,同时在线人数达到4000余人,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让“数字文化馆”建设迈向“快车道”。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装备和系统,为群众提供自主自助互动的体验式服务;二是组织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及社会培训机构加入数字化服务志愿队伍,提供更多的在线文化服务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三是整合全区的文化艺术教学,针对各个门类的课程,甄选最为优秀的教师分点分节的录制,最终完全免费的展示给民众。


来源:网站管理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