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为认真落实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工业技改提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确定开展“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动员大会精神,以提质增效为目的,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改为手段,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落实“智转”“智融”“智强”方针(“智转”即智能化转型升级,“智融”即智能化融合发展,“智强”即智能化强基战略),推动相关产业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以“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为主导的工业技改提级行动,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提高产业链技术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10%以上,每年实施扩规性投资工业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实施数字化投资工业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抓好项目技改扩规。按照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制考核的工作思路,全面梳理技改扩规项目,建立行动计划任务项目清单,逐项明确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清单、投资1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清单和“双30”项目清单(投资进度前30名项目清单和投资进度后30名项目清单)。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出不能推动技改投资的项目,及时调入有利于推动技改投资的项目。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要求,将项目开工、投资计划等关键指标分解到季度,按月统计落实情况。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全年技改投资计划、投资增幅、项目数量等指标任务,根据任务分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实施推动重点技改项目。按照“四个一批”工作要求,统筹推进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帮助企业精准谋划、量身定做项目。支持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开展流程再造。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核心制造环节深度融合,围绕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场景集成和业务开展等领域,努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场景。
(二)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目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单元和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和基础数据共用共享。引导企业运用智能化装备和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生产设备互联互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引进有效预防及防止事故扩大的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引导企业构建无线传感网、智能控制网、视频监控网、物流配送网等工业应用网络,推动使用个性化定制、远程监控、智能产品服务等全新制造和服务模式。分门别类优选平台大、资源多、质效高、信誉好且让利惠企的优质技改服务商作为需求服务承办方,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督促指导,及时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对标培训、产研见面、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商品展会等服务。加快由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工业基地转变,通过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精深加工、尖端制造等产业。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建立智能制造模式,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围绕输变电及电线电缆、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制造行业,加快推进关键环节和关键工序智能制造单元、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加强重点行业信息化改造,支持高端化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纺织服装、现代食品、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制造行业建设示范智能工厂,全面提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高效协同能力,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各环节信息的互联互通与集成。
(三)集中攻关工业强基。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行业,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提质增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利用产业优势建立新兴产业链,积极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争取成为“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加强上下游供需衔接和产业链互动应用,加强产业协同,积极构筑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政支持。积极对上争取重点技改项目及专项资金,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建立市级“财政+金融+担保”融资联动机制,加快落实“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奖补、“技改专项贷”等扶持政策,支持重大技改项目实施。建立财政扶持项目绩效综合评估体系,将技术水平、财政税收、品牌品质、节能环保、社会效益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估体系,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畅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企业技改的信贷新品种,开设企业技术改造融资“绿色通道”,对重点技术改造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加大对基础领域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三)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线上+线下”智能化技改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难题,努力形成“市县搭台、服务商路演、金融家辅导、企业家观摩、面对面对接、一对一诊断”的智能化技改要素供需对接良好局面。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顺畅工作流程,打通各种“卡点”“堵点”。
(四)强化监督考核。重点围绕智能化改造、政策扶持、要素保障、银企合作、技改升规、供需对接、技改导向目录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工业技改投资项目个数、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等指标,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分析、一季一通报。强化跟踪检查和督查督办,逐级压实抓技改、稳投资目标责任,对排名末位的县(市、区)及功能区进行通报约谈。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