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现将《泰安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及部门责任分工(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和建议发送至:tayycy@163.com。
(二)通过传真将意见和建议发送至:0538-6998156。
(三)通过信函将意见和建议邮寄至:泰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地址:市政大楼B3061室,邮编271000,电话0538-6998156;并在信封上注明“泰安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及部门责任分工(征求意见稿)”字样。
公示期自2024年4月22日起7个工作日,即4月22日至4月29日。
医养健康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健康泰安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年塑成优势”的整体安排,进一步推进全市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泰安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决策部署,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聚焦“四新”促“四化”,以“健康泰安”建设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内在要求,以优势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围绕“医”“康”“养”“药”“中”“智”“融”七大重点领域,构建竞争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健康文化、养生文化,做大做强“养老泰安·养生泰山”产业品牌,为健康强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领域
立足泰安市基础优势,瞄准市场需求,顺应产业集聚、创新、融合发展趋势,聚焦“医”“康”“养”“药”“中”“智”“融”七大领域,加快塑成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提升“医”品质,优质化发展医疗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区域知名医疗高地,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依托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市内高水平医院,创建区域医学中心,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国内一流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持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和布局完善。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区域配置,强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合理规划建设多院区,通过集团式发展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延伸。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且覆盖主要疾病的专科医疗服务。鼓励专科联盟建设,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大力推进多元化医疗服务。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和品牌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康复、儿科、产科等专科医院和护理院。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建设提供特需紧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专栏1 医疗服务高质量重点项目 泰安市中心医院医学检验中心项目、泰安市中心医院BNCT癌症治疗与核医学研究中心项目、泰安市中心医院质子治疗中心项目、泰安市中心医院高新区标准化发热门诊楼建设项目、泰安市中医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市中医诊疗中心)项目、山东省第二康复医院康复综合楼建设项目、泰安市中医二院医共体上高分院项目、新泰市人民医院齐鲁医药学院第一医院项目、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综合病房楼项目、新泰市精神病院新院区项目、肥城市东城医院建设项目、肥城市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建设项目、宁阳县中医院迁建项目、东平县人民医院州城分院建设项目、东平县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
加强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以老年人、残疾人、职业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加快发展老年病防治、职业健康等医疗服务。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推动社区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导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长期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核心,打造区域医、防、康、养、护、健整合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丰富“康”内涵,精细化发展健康管理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效,形成覆盖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和诊断等精密体检服务,推进健康管理全程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支持建设月子中心、母婴照料、托婴托育等机构。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等方面,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加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领域,创新慢病康复疗养、健康跟踪管理等形式,提高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水平。聚焦抗衰老、健康长寿的机制研究和产品研发,丰富抗衰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服务需求。(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教育局)
加快发展康复产业。重点发展疾病康复、运动康复、儿童康复、产后康复等领域,鼓励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成果转化等方式,培育康复医疗相关产业。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有迫切康复需求的人群就近就便提供专业康复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卫生和大健康观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心理健康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深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加强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大力发展健康保险。推开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2025年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在巩固提升医疗、养老等险种保障的基础上,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重特大疾病保险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市场供给。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安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健康管理重点任务 惠普托幼: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顾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达到4.6个。 心理健康:到 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2名/10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 健康管理项目:新泰市精神病院新院区项目、山东省第二康复医院康复综合楼建设项目、中国泰山·天平湖国际生命健康谷项目、山东泰山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五癌早筛、慢病精准用药项目。 |
(三)打造“养”圣地,品牌化发展养老养生
依托泰安优良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打响“养老泰安·养生泰山”服务品牌。
创新健康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扩大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覆盖面,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高效顺畅的合作机制,为入住老人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建立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探索推广“医养互转一张床”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机构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健康养老服务品牌。依托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等机构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全方位提升老年生活质量。重点加强对独居、贫困、重病老人的关怀关爱,引导老年人积极融入社区健康生活,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民政局、市医保局)
壮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大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针对不同生活场景,重点开发适老化家电、家具、洗浴装置、坐便器、厨房用品等日用产品以及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等辅助产品,推广易于抓握的扶手等支撑装置以及地面防滑产品、无障碍产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乐器等休闲陪护产品。针对机构养老、日间托养、上门护理等需求,重点开发清洁卫生、饮食起居、生活护理等方面产品,提升成人尿裤、溃疡康复用品等产品的适老性能,发展辅助搬运、翻身、巡检等机器人。发展老年人监护、防走失定位等产品。对自主研发、技术领先、市场认可的产品,优先纳入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发展嵌入式康复辅助器具销售和租赁网点,提供用品展示、预约使用、指导教学、售后维修、回收利用等服务。鼓励发展产业集群。鼓励多方共建特色养老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打造制造业创新示范高地。优先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开发购物、租车、物流、旅游、家政等适老化互联网应用软件,帮助老年人共享数字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村)长者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开发适老化餐饮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规范(试行)》,促进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养生保健机构(非医疗)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提供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砭术、熏洗等非医疗健康调理服务。探索构建中医药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为市场主体,贴近群众、科学规范、方便可及的综合养生服务模式,积极宣传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引导群众科学养生、适宜养生,提升健康养生素养和水平。(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专栏3健康养老重点任务 健康养老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8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以上,街道、乡镇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健康养老项目: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二期项目、山东省泰山医院养老中心对外合作项目、肥城市新城颐养中心项目、肥城市白云山颐养中心项目。 |
聚焦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重点领域,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医药优势产业集群。
壮大发展生物药与化学药。聚力生物技术关键紧缺环节与产品国产化,开发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等新型生物技术产品,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产业化开发。支持企业开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企业创新药物生产新技术,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重点建设泰安市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等优质项目。(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积极发展医疗器械。聚焦高端植介入器械及耗材、高端康复辅具、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提升产品研发、临床研究、检验检测、质量管理、许可注册、生产上市、市场拓展等全过程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布局智能监测、无创生理检测、智能康复、远程监控、智能辅具器具等智能终端、穿戴设备等产业,支持现有高新企业、智能设备、生物医药等企业发展和改造升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积极发展医药流通。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支持有实力的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稳步扩张,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配套补充的现代药品流通网络。支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以多种形式有效融入社区服务商圈,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提升人民群众用药的可及性、便利化。加快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化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专栏4 现代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山东帅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室内空气质量与微生物污染控制产业基地项目、中国脑谷·海天智能化、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园技术改造项目、泰山医疗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泰山药谷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山东轩德医药原料药生产项目、山东康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宝来利来年产2000万支口服特异性免疫微生态制剂项目、金科锦豪智谷科技园项目、山东贝信生物科技研发中心项目、诺亚医疗医用高分子材料设备生产及研发项目、山东泰通促红素融合蛋白项目、山东仁康医疗监测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充分发挥中医对健康养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落实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工业优化升级、中医药跨界融
合等重点任务,提升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中医医疗高地建设。加强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医院建设,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着力提升全市中医医院急诊和重症救治能力。实施中医药临床优势专科培育工程,积极推进齐鲁优势专科集群建设,着力打造30个以上全市示范引领、区域辐射、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及以上中医药重点专科。推进中医馆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力。强化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将治未病与临床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依托市县中医医院争创省级中医康复医疗中心,康复医院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康复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普遍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实现政府办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在政府办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进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强力推动中药品质升级。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中药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和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中药产业龙头企业和中药大品种。加快发展中药材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逐步实现产地加工与饮片生产一体化。支持中药生产企业针对道地药材、临床需求量大的品种,研究新型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和技术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装备,提升饮片加工规模和经济效益。支持大型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研制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饮片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拓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深化产业发展内涵。(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积极推广中药材种植养殖。凝练区域资源特色,坚持系统性、绿色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何首乌、四叶参、紫草、黄精“泰山四大名药”以及灵芝、丹参、金银花、菊花、百合、芡实等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以企业为载体,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大优势品种栽培基地面积,解决原料供应,拓宽中药材种植销售渠道,为中药材形成品牌与规模效益奠定产业基础。(市卫生健康委、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围绕黄精、灵芝、金银花、菊花、大枣、玫瑰等中药药食同源品种进行资源转化,引导企业与驻泰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专业研发中心,开发保健食品等多种形式产品,借力全市旅游资源,研发推广相关食品资源的文化旅游商品。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农药、饲料添加剂、肥料等绿色农业投入品的综合研发利用,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开发推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防护、洗化、美容、文创等中医药大健康日用消费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生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中医药产业重点任务 中药材种植:开展丹参、黄精、灵芝、芡实、金银花、菊花、百合、玫瑰等10种左右优势品种种植养殖,重点培育壮大黄精、灵芝、百合、芡实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养殖面积达10万亩以上。 中药工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集群,延伸大健康产品与相关产品行动计划,引进培育2-3个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做强1-2家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打造丹参、黄精、灵芝、百合系列产品,形成泰山品牌。 中医药服务:积极推进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着力打造30个以上全市示范引领、区域辐射、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及以上中医药重点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推动一批中药制剂开发应用,加快市域内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依托市级中医医院,积极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广10项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政府办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广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培植2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专科;培育30名市级以上名中医。 “中医药+”融合发展:挖掘30个“中医药+”创新产品,征集30道泰山药膳,申报山东省体卫融合示范项目,争创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齐鲁康养打卡地,推动中医药与食品、旅游、体育等业态深度融合。 |
围绕数字强市建设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养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建成医疗健康、产品制造、服务管理、消费流通等重点领域智慧健康新业态,为打造数字健康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提升健康领域数字化水平。全面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电子健康卡创新应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重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就医服务流程,实现预约、诊疗、支付、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医疗全路径数字化。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县域内签约管理、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网络等全行业新基建等广泛应用。建立健全关键基础信息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大数据局)
促进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推进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及推理运算场景、智慧医疗图脑、医疗可穿戴、医疗终端边缘计算、神经芯片及脑机智能接口等推广应用,积极开展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医用机器人、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等项目。结合医疗领域发展实际,支持开展高端医学诊断设备研制应用,开展智能体外诊断相关设备研发生产,开展智能体外诊断相关设备研发生产,加快发展智能康复诊疗等设备。(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智慧健康新模式建设。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开展个人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开展重大疾病危险因素智能筛查、分析、预测及双向预警,推动居民健康管理精准化、自主化、智能化。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建设。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项目。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促进行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推动智慧医药流通模式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物流技术和智能装备升级,加强药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智能化应用,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市民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着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跨界融合新业态,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向文化旅游、体育健身、中医药、食品营养等领域延伸发展,不断拓展健康跨界融合应用场景。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充分发挥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医药资源等优势,结合各地产业基础,积极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充分利用泰山双遗产优势,全力推动泰山景区提档升级,打造以平安、长寿养生、闲适宜居为主题的泰山文化体验旅游线路。传承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积极探索中医药与养生、中医药与文化、中医药与旅游等模式。依托新泰莲花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景观,打造修禅养心度假休闲产品。广泛开展健康题材文艺创作,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接受的载体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健康文化服务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纵深发展体卫融合。完善体卫融合顶层设计,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体卫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体卫融合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体卫融合科普矩阵,积极探索新时期体卫融合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聚焦体卫融合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和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体卫融合的行业标杆和示范样板。发挥“泰山健身”品牌效应,依托全国登山户外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精品赛事提升计划,提升泰山登山比赛、泰安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影响力。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积极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养生运动、极限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休闲运动和特色体育产业,开发自行车、垂钓、漂流、登山、攀岩、马术、航空、极限等有群众基础和有发展空间的户外运动项目。重点围绕运动健身器材、高科技运动器材、新材料运动器材等,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休闲体育用品、新材料运动器材、虚拟现实运动装备、可穿戴智能运动设备等产品,做大做强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业。(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参与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积极发展健康食品。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构建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促进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协调发展。依托泰安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推广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粮食、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推进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加快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研发、孵化、检测、展览、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特医食品产业高端集聚地,满足患者特殊营养需求。(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发展健康美业。紧抓“颜值经济”“美丽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化妆品新原料、新产品、新工艺,培育健康美业知名品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科学、有效的美容新需求。(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支持相关企业及市内外高校院所围绕医养健康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鼓励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战略创新任务,培育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技术和产品,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
构建高能级创新载体。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的引领作用,统筹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医养健康领域创新发展。(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医养健康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从实际需求出发,与高等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开展对医养健康产业有重大引领和拉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争取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符合建设条件的三甲医院建设研究型病房,积极承担相关企业临床试验委托。(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挥产业园区聚焦效应。做大专业园区体系,放大互通互补互动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化发展,重点打造生物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食品等具有影响力的园区。深度对接国际国内健康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大力加强产业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创新协同,探索“产业集聚-产业生态-产城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做好“扩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共性平台支撑、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集约集群化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增强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围绕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深度融合,选择一批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链条完整、协作配套紧密、骨干企业支撑有力的优势产业,共同培育打造先进健康制造业集群。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完善区域医养健康产业政策,引导健康产业区域内合理布局、提升重点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医养健康产业的相关企业,跨区域延伸产业链,共同培育打造若干优势产业。(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实施企业成长梯次培育计划。打造医养健康“领航型”企业,扶持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强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领航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依托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加大医养健康领域“高精尖缺”人才、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引进、留用力度。发挥人才工程、科技计划、科技奖励等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对医养健康领域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围绕智能康复辅具、重大创新药物、健康大数据开发利用、健康营养食品等重大技术攻关,引进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顺应医养健康产业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培育一批医养康养结合、医旅医体融合、“互联网+健康”“人工智能+健康”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院所设立开放基金,加大创新型、战略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医学科学中心、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载体,建设省级医养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医养健康职业教育。深化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推动学校专业设置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精准匹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加强精神卫生、中医保健、老年护理、母婴护理、食品营养、亚健康调理等各类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满足个性化、高端化、精准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培养健康顾问、健康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健康管理人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本专科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创新校企融合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构筑人才服务良好生态。积极探索创新医养健康产业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养健康产业人才激励机制,赋予企业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加强人才信息服务,鼓励有关单位定期发布医养健康产业重点引才目录,建立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平台。(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标准筑基行动。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医养健康产业标准化发展,推动企业标准创新,带动产品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标准修订,围绕健康养老、道地药材、智慧医疗、养生保健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提高产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开展品质升级行动。促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与品质提升同频共振、一体推动。精准补链、延链、强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大力提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链群质量。壮大医药流通业、稳定供应链,发展高品质医疗事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医养健康产业研发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基地、外包与服务中心。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和节能、低碳等产品国际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国际市场认可度。(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品牌赋能行动。积极培育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具有特色的医养健康产业品牌。积极引导健康领域品牌企业“走出去”,打造国内、国际自主品牌。积极打造中医药名品工程,挖掘泰山地产名中药材、泰山药膳、齐鲁康养打卡地等特色品牌。(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参与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健全绿色生产相关制度。完善医养健康产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落实省级产品能效、能耗等标准,实行碳排放统计制度,积极争取省级用水权、用能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试点。围绕医养健康领域“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医养健康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推广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形成绿色生产服务方式。树立低碳运营、绿色生产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将环保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运输等环节,开展医养健康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推进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环保提标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重点工程,扩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领域。将绿色低碳健康理念融入卫生政策、医学院教育、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全过程,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手段,加快中医体质辨识、非药物运动疗法、针灸推拿、食疗等非药物保健方法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对内积极拓展黄河流域、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地区合作交流,促进医养健康产业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互补共享。深化与中原、关中等城市群协作发展,探索医养健康产业“共建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提升招商引资层次。聚焦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推动招商引资、要素配套等向建链强链补链聚焦,加强与国外先进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企业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内、国外先进重点项目在泰安落地的政策支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项目,推进以商招商、专题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设立驻外机构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支持引进国内大院大所及优势企业,在我市新建一批集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各级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强化市医养健康产业专班的协调推进作用,进一步加强政策集成和衔接,发挥好部门合力,促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解决医养健康产业制约瓶颈和重大问题,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破除医养健康领域政策障碍。完善医养健康产业准入制度,精简审批前置手续,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医养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确保现有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加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在医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完善医养健康产业监测、评估、督查、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医养健康产业细分领域的标准、政策、评价、评估目标指标体系。强化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总结评估。2025年末,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责任分工顺利有效实施。
加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宣传推介,积极向公众阐释产业相关政策,及时深度报道产业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扩大我市医养健康产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打造主流宣传阵地和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受益的美好和谐局面。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竞争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现将《泰安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及部门责任分工(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文件目的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构建竞争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健康文化、养生文化、做大做强“养老泰安·养生泰山”产业品牌,为健康泰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文件依据
根据《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泰安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有关要求制定本文件。
三、主要内容
《规划及责任部门分工(征求意见稿)》全文共分4个部分,包括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工程、保障措施。
(一)关于总体目标。基于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提出要做大做强“养老泰安·养生泰山”产业品牌,实现构建竞争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为全市居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养健康服务。
(二)关于重点领域。以我市医养健康优势为基础,聚焦医、康、养、药、中、智、融“七大重点领域”,加快塑成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提升“医”品质,优质化发展医疗服务:重点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多元化医疗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医疗服务等3个方面,以15个医疗服务高质量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区域知名医疗高地。二是丰富“康”内涵,精细化发展健康管理:重点围绕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康复产业、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大力发展健康保险等4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康”的内涵,形成覆盖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三是打造“养”圣地,品牌化发展养老养生:重点围绕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壮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能力等3个方面,以我市健康养老重点任务为抓手,打响“养老泰安·养生泰山”服务品牌。四是壮大“药”实力,集群化发展医药器械:重点围绕壮大发展生物药与化学药、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3个方面,以我市12个现代医药产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医药优势产业集群。五是塑强“中”优势,创新化发展中医中药:重点围绕强化中医医疗高地建设、强力推动中药品质升级、积极推广中药材种植养殖、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等4个方面,以我市中医药产业重点任务为抓手,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六是加快“智”应用,数字化发展健康产业:重点围绕提升健康领域数字化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推动智慧健康新模式建设等3个方面,为打造我市数字健康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七是拓展“融”模式,跨界化发展新兴业态:重点围绕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纵深发展体卫融合、积极发展健康食品、创新发展健康美业等4个方面,不断拓展健康跨界融合应用场景。
(三)关于主要工程。主要针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六项主要工程,进一步推动我市医养健康产业提档升级、塑成优势。一是围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能级创新载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3个方面,提高创能能力突破。二是围绕发挥产业园区聚焦效应、增强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实施企业成长梯次培育计划等3个方面,推动产业能级提档。三是围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推进医养健康职业教育、构筑人才服务良好生态等4个方面,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四是围绕开展标准筑基行动、品质升级行动、品牌赋能行动等3项行动,提升质量品牌引领。五是围绕健全绿色生产相关制度、形成绿色生产服务方式等2方面,促进绿色低碳。六是围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提升招商引资层次等2个方面,助力开放合作跃升。
(四)关于保障措施。为保障《规划及责任部门分工》能够顺利落地实施,在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监测评估、营造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部署安排。
截止到4月29日,未接到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