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23R/2025-0009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政府办公室 | 组配分类 | 领导干部解读 |

为引导算力基础设施科学布局,进一步提升供给侧能级、激发需求侧活力,加速数字化进程,实现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我市制定了《泰安市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近年来,泰安市紧跟全国、全省步伐,加快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面临着布局散乱、供需失衡、生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挑战,《行动方案》提出了以下举措,现解读如下:
编制出台《行动方案》,是夯实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底座的实际行动
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是泰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新型工业化是与新兴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种工业生产形式,是工业生产从自动化迈向信息化、智能化的必经之路。算力基础设施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支撑企业智慧决策、助力优化经营、促进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发展人工智能、卫星产业、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
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亟需大力培育算力资源,激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潜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在摸清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现状及未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出台《行动方案》,引导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算力资源科学布局、有序发展,将有力助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学合理确定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总体布局
《行动方案》提出,坚持需求牵引、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一方面,坚持需求牵引。根据需求合理规划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有效应对全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算力应用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复杂化问题,避免算力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坚持适度超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前瞻性、有预见性地布局算力基础设施,确保在未来算力需求爆发时,能有效满足算力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算力供给规模超过300PFops(PFlops表示每秒执行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主要是统筹考虑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算力应用需求,岱岳数谷数据中心未来承载算力,电信运营商、驻泰高校院所拟建算力,现有数据中心扩建算力,以及在谈在建算力项目,综合投资变化等因素,经过科学测算确定的发展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积极融入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泰山区、岱岳区打造算力核心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泰安高新区等打造低时延算力支撑区,鼓励龙头企业打造边缘应用计算节点。目前,泰山区建成数据中心24个,占全市总量的38.1%,算力规模、机架总数均居全市第一;岱岳数谷数据中心规划物理机架4200个,占全市在建总数的78%。因此提出推动泰山区、岱岳区打造算力核心区。
引导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合理梯次布局
《行动方案》提出,打造以智能算力为主,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多元算力有机协同的梯次发展格局。
智能算力是未来算力发展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依赖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智能算力能有效处理各类复杂数据,运算速度大幅提升,在推动新兴技术突破、数实融合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训练等新需求、新业务迅速崛起,推动智能算力规模高速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远超同期通用算力20.6%的增幅。国家、山东省的算力发展纲领性文件均强调要逐步提升智能算力占比。因此,我市以智能算力为主布局未来算力。
通用算力是算力发展的基础,通用算力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通常在普通计算机上执行,用于满足各类日常业务和传统计算等算力需求,为促进各行业正常运转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因此,应持续提高通算利用率,促进通用算力规范化发展。
超级算力通常具有海量的处理器核心,主要应用于基因组测序、气候预测等高端科研、复杂模拟等特定领域。泰安是山东省三大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拥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山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和20多家科研单位。为满足不同领域高性能算力需求,《行动方案》在政策制定方面较省级文件明确了具体措施,结合我市超算建设主体及应用对象主要为高校院所的实际情况,将来重点是全面、有序的整合、共享超级算力资源。
优化算力资源调度、服务模式,提高应用质效
《行动方案》提出,建立算力资源分配调度制度,搭建全市算力调度平台。目前,全市算力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存在部分地区、领域算力过剩,部分地区或领域算力不足的情况,打造算力调度平台可实现对全市算力资源的统一调度,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使算力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
传统的算力租售模式往往容易导致算力资源浪费,用户通常需要为未使用的算力资源支付费用,不利于推动算力资源高效流通。创新算力业务计费模式,于算力用户而言,按照使用量或基于性能的计费模式是更加经济和灵活的选择,帮助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算力资源使用,降低租用总成本。于算力服务供应商而言,不断创新计费模式,能有效推动供应商满足市场变化需求,进而带动行业进步。于算力市场而言,能更准确地反映算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从而优化算力资源配置。
探索算力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布局,打造绿色算力生态
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据测算,1P智能算力每天(24小时)约需电力2400千瓦时,每年耗电约87.6万千瓦时。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平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显著提高。数据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市锚定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突出项目带动,全力建设新型储能基地,加快构建以抽水蓄能、盐穴储能、电化学储能为主,制氢储能、储热储冷等为辅的新型多元储能体系。目前,泰安在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规模、新型储能规模、储能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均居山东省第一。《行动方案》聚焦发挥我市储能优势,与省级文件相比措施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引导新建数据中心与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盐穴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布局”。下一步,将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供能方案,引导算力与新能源协同布局,创新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逐步提升绿电使用占比。同时,建立数据中心能耗指标运行监测,分批分类加快绿色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同时,为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见效,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统筹推进、部门协同,市县一体推进,建立重点项目库;强化多元支持,制定“算力券”“运力券”等补贴政策,鼓励创新算力基础设施金融产品;深化交流协作,常态化组织“算力发展应用沙龙”,支持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放大“数据要素×”效应,让算力更畅通无阻地赋能千行百业。
解读人:市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连启
联系科室:发展规划科 699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