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阳光农安”智慧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学习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泰安市农业农村局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技术指导,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提高农产品可追溯性,扎实做好元旦、春节、“两会”等重点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市未发生过一般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全市优质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开展了“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百日提升”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制定了“三年行动”“百日提升”实施方案,召开了“三年行动”工作部署会,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分工负责同志分别就本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有关要求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结合实际,聚焦问题较为突出的15种农产品为重点,出真招、发重拳,严厉打击农业生产中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各县(市、区)也积极行动,由政府或农业农村部门牵头部署“三年行动”工作,泰山区、东平县以县政府文件制定实施方案,岱岳区将三年行动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源头治理。一是完善“数据库”。更新完善了农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目录,将辖区内农药、肥料、饲料等都纳入到一张图监管。二是管控“投入品”。对限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购销台账、溯源管理,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巡检178次,农业投入品检查64次,市县两级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20人次,累计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314家。三是继续实施了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组织各县(市、区)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提高农产品可追溯性,1-5月份,全市合格证开具总张数6000余份。四是强化追溯信息管理。对芹菜、豇豆、“七条鱼”等重点品种,每月动态更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信息。
(三)广泛宣传发动。一是积极宣传。向农产品生产者、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现场普法,广泛宣传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累计发放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2200份,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明白纸7500册。邀请市县蔬菜、粮食、渔业技术专家进行蔬菜、泰山茶、水产绿色健康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指导50余人次。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市县两级组织农产品生产主体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28场次,培训人次达5000余人次,主要针对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讲、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解读以及用药高风险农产品品种的绿色防控方法等方面进行授课。通过开展绿色种植生产技术宣传培训,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使用量,做好农药间隔期,切实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法治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质量安全科学认知水平。
(四)推动绿色生产。一是宣传标准入户。深入生产季度宣传新发布市级农业地方标准4项,主要是泰山茶和食用菌养殖技术产技术。二是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引导。在全市推广秸秆还田、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减少农药使用的种植技术,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推广低毒高效新型农药产品。落实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农药利用率达到了40%以上。三是抓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标准化基地指导力度,严格过程控制,对产品原料、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农药渔药兽药等化学投入品使用记录、生产档案,以及禁限用农兽药使用情况、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进行了严格规范与要求。
(五)完善监管体系。积极组建市、县、乡、村四级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县层面,将专项行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任务,岱岳区强化人员配置,向区编办提报了《区级部门需要镇街配合履职事项清单》,明确提出增加乡镇监管专职人员和专业检测人员的岗位设置;新泰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要求,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目前共有829名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东平县深化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明确监管员、协管员。组织县镇两级监管人员参加市级线上培训,通过“开会必学习”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各县区分别向本级财政申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7号《关于推动“阳光农安”智慧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议》,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确保建议内容落实落细。主要开展以下重点任务:
(一)着眼生产全程质量管控,提高信用监管效能
1、完善要素保障。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和基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正常开展。督促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专业化服务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2、明确监管框架。动态更新生产主体信息库,继续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依托质量追溯系统开展质量安全追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全面加强管理,配合省厅开展年度监督检查、定期考核,对问题突出的限期整改,对不符合考核要求或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执行摘牌程序。
3、推动互联互通。依托市局数字农业大脑平台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建立粮食、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信息一张网,对全市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及生产大户纳入信息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数据模型,实现信息可共享、源头可追溯、数据可定位、风险可防范。
(二)聚焦监管质效,筑牢安全屏障
1、信用评级分类管理。着眼农产品生产全链条管控,开展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级试点,设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及严重失信情景,以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不同信用等级。融合省市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建立数字化信用分析模型,实现农业生产主体信用自动评价。
2、风险识别预警提醒。将生产记录、用药记录、监测记录、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记录等信息纳入全市巡查任务清单,并自动生成辖区内生产主体落实质量安全管控责任情况。同时,针对生产、监管、抽检、信用等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风险预警,提前研判,消除监管漏洞和盲区。
3、分级监管提广度。通过分级监管,优化资源分配,有效提高监管效能。对常年无问题、信用好的生产主体,降低抽检和巡查比例;对偶发问题、信用较好的生产主体,维持常规的抽检和巡查比例;对问题较多、信用一般的生产主体,增加监管力度,将抽检比例和巡查检查频次提高到月月检;对使用违禁药物的生产主体,将其列入严重失信名单,不限制抽查比例和频次。
(三)突出农安惠民,助力提质增效
1、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融合全程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逐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主体申请绿色优质农产品登记认证。
2、培育农安阳光消费品牌,推动健康消费引导。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展会和全国性产销对接活动,大力推广我市“泰好吃”品牌优质农产品,提高品牌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农业农村系统官方网站和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权威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提示,广泛开展风险交流,对投诉、舆情等反应的问题快速处置,第一时间回应消费者的关切。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共治共享社会氛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散户”合作种养模式,开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实现农业产业自我管理提升。深化“三安联动”工作机制,落实行刑衔接制度,始终保持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实现农产品质量安 全工作的社会共治。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