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1-02-10 09:13 浏览次数:

2017年12月,泰安市成功申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以此为新契机,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工程实施,着力将泰山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

泰安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总体部署,立足工程全局,着眼于对“一山一水一圣人”中泰山的保护和永续发展,着眼于区城内黄河、大汶河、东平湖、汶阳田、泰山及徂徕林场等重要元素的协调发展,着眼于老工矿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着眼于泉城生态水源保护,创新推进思路,科学编制规划,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格局,将修复工程纳入全市生态建设规划中近期建设的项目库,与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构建全市生态管控体系和生态建设体系。聘请高水平团队编制《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泰安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树立共同体理念,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到总规控制、专项落实,专项保总规落实。

在加强领导上,纵向上市县齐抓共管,横向上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起“1+5+3+2”的组织和协调保障体系,总指挥部下设山、水、林草、田和东平湖5个分指挥部,以及追责问责、政法稳定、财政审计3个保障工作组。按照项目区域,又成立了城区和农村两个项目指挥部,抽调专人,实体化运作,实行“挂图作战”“标旗推进”。各县市区、功能区也都成立相应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资金怎么来?以政府“有形之手”握紧市场“无形之手”,放大资金“乘数效应”,蓄足一池“财政+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活水。对上加大争取力度,共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20.43亿元;对下督导责任企业出资治理,企业自筹资金36.42亿元对外招引社会资本,成立总规模60亿元的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基金,其中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45亿元,有效破解县市区筹资难题。将城区污水综合治理等7个项目整合为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印发《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管理办法》,定期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建立项目包保责任制,对项目实行分类包保、督导检查。建立专家评审验收机制。建立项目优化调整机制,根据工程绩效目标要求、专家评审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对部分项目按程序、按要求进行调整优化,保障了工程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建立项目管控机制。实行“五制”,严把“五关”,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档案规范制等规章制度,严把立项评审关、生态论证关、组织实施关、竣工验收关、运行管护关。建立督导考核机制。项目推进实行周电话调度、月进度报表、季督导检查和半年现场观摩、年度综合考评,以督导考评促进度、提质量、见成效。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计安排项目67个、子项目326个,总投资166.37亿元。截至2020年底,67个项目、326个子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已完工项目54个、子项目302个。

修山,挺起“山之脊”。加强泰山、徂徕山的生态保护,采取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工矿废弃地和农用地整理等措施,使2万余群众解除了地质灾害威胁,保障了泰山文化永续发展。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9320.1公顷,占总计划的102.5%;矿山生态修复1151.4公顷,占总计划的10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6项;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244.9平方千米,占总计划的101.4%。

治水,净化“水之源”。大力实施河道清淤、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充分发挥湿地最大净化功能,改善大汶河水质,确保东平湖水质稳定达标。目前,对城区13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在城区113平方公里内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8处、湿地21处,保障了南水北调沿线城市和试点区4000余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城市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增绿,保护“林之肺”。实施泰山森林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工程、宁阳蟠龙山生态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东平湖自然生态带建设等工程,稳定和扩大泰山山区森林,开展引水上山工程,满足防火、生产生活、旅游服务等多重需求。建成“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动态保护古树名木1.8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47%,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2万亩。

整田,增厚“田之肌”。通过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改善耕地配套设施,增加土地指标收益。土地整治26957.1公顷,占总计划的104.2%;新增耕地4485.1公顷,占总计划的168.7%。新泰市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上,打造羊流惠美田园综合体、石莱“良心谷”茶、宫里长兴绿色蔬菜、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设施农业4大产业园。

净湖,调节“湖之肾”。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规划实施了环湖地质环境、土地整治、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能力建设5大类、61个项目,总投资达32亿元。东平湖省级生态渔业发展保护项目,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腾空水面13万亩,拆除网箱7.5万架、网围9万亩,渔民减船4541艘,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无渔业养殖湖区;同时,通过增殖放流和湿地管理维护,进一步保护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项目,通过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提高绿植覆盖面积,恢复沿湖植被和水生生物,实现水清、岸绿的拟自然生态系统,东平湖Ш类水质达标稳定性显著提高。

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系统工程思想,多维度、多尺度、多层次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各元素相互交织的整体系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须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成立专门、统一的领导机构,构建完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健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选择路径上要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近自然恢复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水生态修复而言,要以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和水泥硬化河道。森林恢复则要掌握原生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尽量选用本土树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应十分谨慎。

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市场化路子,整合资源办大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要改变过去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传统观念,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就让市场来解决,更好、更多地引进社会资本力量,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着眼长远,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在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推出创新性改革举措,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将有利于推进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事前抓预防。另一方面,要坚持修复为主,事中抓治理。提高项目科学性,发挥带动性,突出示范性。

来源:泰安市政府办公室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