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泰安市岱岳区水文管理办法的通知
泰岱政字〔2024〕45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泰安市岱岳区水文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泰安市岱岳区水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文管理,促进水文事业发展,发挥水文在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和水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山东省水文管理办法》《泰安市水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岱岳区管辖范围内水文规划与站网建设,水文监测与情报预报,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监测资料汇总、保管及使用,水文设施与水文监测环境保护,水文科学研究等。
第三条 区水文机构实行泰安市水文中心和岱岳区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负责组织实施本区管辖范围内的水文管理工作。镇(街道)水文服务中心按照职责要求负责组织本区域内水文管理相关工作。
各镇(街道)及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应急、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气象、电力、通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水文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区政府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水文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水文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水文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和水文站网技术改造及恢复因自然灾害造成毁坏的水文监测设施。
水利、水文机构应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水文建设资金支持,加快区水文事业发展。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水文科学研究和水文成果推广,对在水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区水文机构应当根据山东省及泰安市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本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区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 区水文站网建设应当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新建、改建和扩建水利工程需要配套建设或更新改造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的,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直接为水利工程提供服务的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其运行管理经费在水利工程维护经费中列支。
第八条 水文测站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设立专用水文测站,不得与国家基本水文测站重复。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覆盖的区域,确需设立专用水文测站的,报省水文机构批准。专用水文测站的撤销,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九条 设立专用水文测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开展水文监测工作必要的场地和基础设施;
(二)具有必须的水文监测专用技术设备和计量器具。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建、改建水文测站或水文设施,因重大工程建设要求确需改建、迁建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批;批准改建的水文测站所需建设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水文测站改建后不低于原标准。
第十一条 本区管辖范围内的专用水文测站和从事水文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接受区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
第三章 监测与预报
第十二条 从事水文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水文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证监测质量和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并对监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
水文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水文监测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当依法检定合格。
第十三条 区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水文监测、水文信息和洪水预警预报等系统建设,增强重点地区、城镇和地下水超采区的水文测报能力。
第十四条 区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河流、水库和地下水等水体的监测工作,具体包括:
(一)开展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调入水开发利用量及水功能区水质的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评价,为科学管理水资源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提供依据;
(二)开展区域内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及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价,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
(三)开展城市水文监测及研究,为城市防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
(四)开展区域内地下水动态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利用、保护,防治地下水污染和地质灾害提供数据支撑;
(五)开展区域内水质、水生生物及水量、水位、水温等水生态要素监测,对水生态现状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评价,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第十五条 镇(街道)水文服务中心应当加强本区域内水文设施运行管理和水文资料收集上报工作,具体包括:
(一)区域内的水文行业管理,协助上级水文机构做好水文发展规划编制、调研考察、站网调整等工作;
(二)区域内水文观测资料的收集汇交工作;
(三)区域内水文监测设施看管人员的管理、指导及考核等工作;
(四)协助上级水文机构做好水文监测设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五)向当地政府及部门提供水文信息,及时报告特大雨情、旱情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六)协助开展区域内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监测等;
(七)协助开展区域内饮水安全、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水质、水量监测服务。
第十六条 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工程内水文设施的运行管理,负责所属水利工程的水文资料收集上报工作。
第十七条 区水文机构应当加强与各镇(街道)及水利、应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文需求,完善突发水事件应急监测机制,拓展水文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水文信息的基础支撑作用。
各镇(街道)及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本区水文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十八条 雨情、水情、旱情信息及洪水预报,由区水文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向社会发布。其中,重大灾害性洪水预报和旱情信息需经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核。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向社会播发、刊登水文情报预报,并标明发布机构和发布时间。
第四章 资料汇交与使用
第二十条 水文监测资料实行统一汇交管理制度。
水文监测单位或个人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区水文机构报送水文监测资料;区水文机构按规定对汇交的水文资料进行整编审查,并向市水文机构汇交。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水文监测资料,主要包括:
(一)河流、水库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水温、冰情等;
(二)地下水水位、水质、开采量等;
(三)降水量、蒸发量、墒情、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等;
(四)取用水工程的取(退)水、蓄(泄)水资料和河道、湖泊设置的排污口监测资料;
(五)水文监测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但属于国家秘密的除外。
政府决策、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公益性事业使用未公开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应当无偿予以提供。
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水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或者擅自使用、移动水文监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各级水文管理单位或个人应当做好水文设施的管理保护工作,保证水文设施正常运行。
各镇(街道)以及公安、水利、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单位要依法加强对水文设施的管理与保护。
水文监测设施因洪水、雷击、风暴、地震等不可抗力遭受破坏的,区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二十四条 区政府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划定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地面标志。
(一)水文监测河段环境保护范围:沿河纵向大型河道以水文基本监测断面上下游各1000米,中小型河道以水文基本监测断面上下游各500米为边界;沿河横向以水文监测过河索道两岸固定建筑物外20米为边界,或者根据河道管理范围确定;
(二)水文监测设施环境保护范围:以监测场地周围30米,其他监测设施周围20米为边界。
第二十五条 在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基本水尺断面上下游各20千米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或改扩建下列工程,可能影响水文监测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征得水文测站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建设。
(一)水工程;
(二)桥梁及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和构筑物;
(三)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光缆;
(四)其他可能影响水文监测的工程。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种植树木和高杆作物、堆放物料、修建建筑物、设置障碍物、停靠船只等;
(二)取土、挖砂、采石、淘金、爆破、倾倒废弃物等;
(三)在监测断面取水、排污,在过河设备、气象观测场、监测断面的上空架设线路;
(四)其他危害水文监测设施安全、干扰水文监测设施运行、影响水文监测结果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在桥梁上进行水文监测作业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车辆应当减速慢行或者避让,必要时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正常水文监测工作,不得对水文监测人员造成人身危害。
第二十八条 水文站网建设所需土地,应当依据水文测站用地标准依法办理用地手续。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占用的土地尚未确权的,应当依法确权划界,不动产登记机构核发不动产权证书。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25年1月13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