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23R/-00000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政府办公室 | 发文字号 | 泰政办发〔2009〕31号 |
文件类别 | 普通文件 | 成文日期 | 2011-02-23 | 发文日期 | 2011-02-23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有效性 | 有效期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市属及以上驻泰有关单位:
市科技局《泰安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泰安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方案
市科技局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市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入、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到2010年,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力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主要内容
(一)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果、花卉、水产、农机、土地资源、基础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农业基础数据库;开发农业专家咨询决策系统,专家农民视频互动系统和手机短信服务系统,开展专家在线技术指导、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农业技术难题答疑、农业病虫情报发布、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等项服务。
1、热线电话咨询系统。市、县两级建成12396服务中心,与科技部12396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联网。
2、网上农村科技大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农村科技大集”,每周二、周五上午9:00至12:00,组织涉及种植、林果、养殖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在线答疑,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3、网上视频互动平台。通过视频向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接受农民咨询,进行远程诊断,解决技术难题。
4、短信互动平台。市级服务中心建立手机短信互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发送适时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和病虫害预报预警。
5、建设专门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泰山农科网,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宽带网把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到农村。
6、泰安日报社与泰安市科技信息协会联合创办“农家致富”周刊,泰安人民广播电台、泰安电视台开辟农业科技专题专栏,向农户传播科技信息。
(二)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点建设。以泰安市科技信息协会为依托,建立泰安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各县(市、区)也要依托有关机构建立县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资超市、农业专业户等,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让农民能够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咨询,有条件的可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2009年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20个, 2010年建成100个服务站点。
(三)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户、村、大学生志愿者、专家志愿者、信息协会会员数据库。组织农业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农民、农业专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子,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服务,给农民送科技,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解决农民和农业专业户在生产中的问题。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一个专业户、一个农村合作组织、一个农业龙头企业拥有一位专家志愿者。
(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驻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口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建立由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科技特派员、科技使者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种组织的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员队伍,为农民接收和传递信息服务。
三、方法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9年6月)。有专家坐诊的服务中心投入使用;12396热线电话在全市开通;完善充实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专业数据库;建立市级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完成泰山农科信息网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链接;六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县级服务组织。
(二)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完成20个基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的申报审批和建设;组织20名专家和500名大学生志愿者与相关组织、农户建立起服务关系;开通网上视频互动平台;开通网上科技大集。
(三)第三阶段(2009年9月)。建立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天网”(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无缝衔接。
(四)第四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培训基层站点人员;充实完善服务系统各项功能,各试点站点达到服务标准。
(五)第五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完成100个基层服务站、3600个村级服务点的建设,达到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村的目标;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一个专业户、一个农村合作组织、一个农业龙头企业拥有一位专家志愿者;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全市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科技局,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要建立工作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正常运行,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网络性能不断提高,切实为全市农村搞好科技信息服务。各县(市、区)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要确定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形成上下互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推广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开展。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村集体、企业、各类合作组织及个人参与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所需资金,逐步形成共同支持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严格工作考核。对各站点、各单位和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达不到标准的进行通报批评,对考核不合格的服务站点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