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23R/2025-00124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字号 | 泰政办字〔2025〕14号 |
文件类别 | 普通文件 | 成文日期 | 2025-05-23 | 发文日期 | 2025-05-23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有效性 | 生效中 | 有效期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泰安市深化工业数智化转型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5月16日
泰安市深化工业数智化转型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深度融合,带动工业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向更高阶的数智化转型迈进,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人工智能+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实现“十企领军示范、百企整体转型、千企场景突破、万企上云用数”,形成泰安工业数智化发展特色路径。到2027年年底,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规上企业应转尽转,规下企业愿转尽转”,打造30个融合示范典型案例,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厂,创建领航级智能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等6家,建成至少1家世界级“灯塔工厂”。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数智化转型梯次推进行动。
1.打造数智化转型企业梯队。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构建“十百千万”梯队培育体系。每条产业链培育不少于1家具备产业链引领能力的企业作为A类领军示范企业,鼓励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国家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等,探索打造“灯塔工厂+零碳工厂”创新融合模式,参与制定行业级、国家级数智化标准,系统输出转型方法论与实施路径,带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每条产业链重点培育10家左右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B类整体转型企业,鼓励开展数智化顶层设计规划,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环节数智化改造,深化数智融合应用创新。选取1000家左右中小企业作为C类场景突破企业,推动数智化工具普及应用,引导实施标准化、模块化的“微改造”项目,支持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需求,聚焦生产流程优化、质量管控智能化等特定环节或场景开展数智化实践,以点带面逐步拓展数智化应用范围。鼓励万家小微企业作为D类上云用数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上云、数据上云、业务上云,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配置,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数智化转型需求,汇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创新力量,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数智化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搭建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数智化创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加强产业链数智协同创新。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产业大脑等产业链数智化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市场预测、需求分析等服务,赋能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协同研发、协同设计、协同生产能力,支持“产业大脑+大模型”重构数智底座,形成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重点产业链专班)
4.推进工业园区数智化发展。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集群)。鼓励园区向智能管理、网络协同、服务创新、绿色低碳、安全生产方向升级,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载体平台作用,汇聚面向园区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工具箱、资源池,提供场景体验、供需对接、人才培训等服务,鼓励推行融资租赁、先试后买等模式,促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规模化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二)实施“人工智能+工业”行动。
5.强化数智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鼓励承接数智技术创新项目,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围绕主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小切口关键通用技术,开发一批工业软件。引导企业研发人工智能软件,推动开发集成各行业场景数据、技术、工艺的终端软件,强化人工智能框架软件和硬件相互适配、性能优化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AI服务器、智能控制终端、智能仪器仪表等工业智能网联设备及智能输变电设备、工业绿色微电网等智能电气设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打造“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加强机器视觉、虚拟仿真、元宇宙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决策分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创新应用。在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生产管控、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能耗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物流、财务管理等环节,征集发布一批揭榜挂帅项目。鼓励工业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探索创新跨企业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制造资源配置优化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推广工业大模型应用。鼓励工业企业深度应用通用大模型,自主研发迭代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做精产品预测性维护、智能决策模型、工业质量控制细分场景的专用模型,开发轻量、高效、易于部署的中小模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级大模型、场景级大模型。鼓励企业强化大模型框架软件和硬件适配,打造一批大模型驱动的行业智能体。(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基础能力提升行动。
8.提升网络建设水平。加快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分阶段推进万兆光网和5G-A等技术商用部署,优化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打造“万兆园区”。鼓励工业企业灵活部署5G专网、IPv6、毫米波5G工业专网等技术应用,助力生产要素广泛互联互通,建设一批5G工厂。优化物联网网络覆盖,推动传感器、智能表计、控制器等感知终端部署应用。(责任单位: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完善平台支撑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梯次培优,鼓励企业开展平台分类分级试点,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贯通、质量追溯、数据流通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鼓励建设一批高性能云计算平台、区块链、数据中心、5G行业虚拟专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
10.夯实工业数据要素基础。加大数字化领域的国家标准宣贯力度,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鼓励行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及平台企业加快行业数据汇聚和分析应用,构建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形成重点产业数据仓和知识语料库供给体系。培育建设面向数智应用的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集建设、数据交易等数据服务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
(四)实施数智生态优化行动。
11.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全链条数智化服务支撑体系,引进培育兼具工业行业经验与数智服务能力的专业化复合型服务商。针对规划咨询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IT及平台服务类等领域,分类建立数智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依据服务绩效情况,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企业与服务商的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数智转型技术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
12.加强人才培养。推行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数智化领域学科,培育数字工匠、数字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托国家相关人才培养工程和项目,培养工业数智化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对标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加强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
13.夯实安全保障。落实工业企业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指导推进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强化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赋能作用,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监测与智能预警机制,提升企业风险识别和安全防护能力。大力培育工业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安全产品研发、安全服务供给等新业态,发展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将促进工业数智化转型发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类政策资金,将符合条件的数智化转型项目纳入各级资金支持范围,助推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数智化转型融资支持,为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加大数智化转型企业培育力度,选树推广一批优秀场景和解决案例,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推动数智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向“全面赋能”拓展,持续提升全市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